父亲为儿子隐瞒劣迹。《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元・无名氏・九世同居・第三折》:“彼各都忍了也波哥,因此上父为子隐,上下家和顺。”
1,小义护亲,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亦是美德;大义灭亲,杀忤逆之子,族人认可。
2,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作出了“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论述。
3,“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汉代建立了“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允许亲属之间隐匿犯罪。
4,“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篇》),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提倡“亲亲相为隐”、“同居相为隐”。
5,早在春秋时代,孔子就作出了“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的论述。
6,“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这是孔子认为的“直”。
7,“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篇》),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提倡“亲亲相为隐”、“同居相为隐”。
8,如孔子所言,“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影片的主要矛盾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亲情与法不容情原则的相互纠葛。
9,“亲亲得相首匿”源自《论语·子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0,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