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墙,用以区隔内外的门屏,指内部。“祸起萧墙”比喻祸乱发生于内部。语本《论语・季氏》。△“分崩离析”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1]也,[2]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3]而不能守也,而谋动[4]于邦内。吾恐[5]之忧,不在[6],而在[7]之内也。”
[1]由与求:由,仲由(公元前542—前480),春秋鲁国卞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亲孝。仕卫,死于孔悝之难。富政治长才,在孔门四科中,列于政事科。求,冉求(公元前522∼?),字子有。春秋时代鲁国人。为孔子弟子。性谦退,有才艺,擅长政事。鲁哀公三年时成为季氏的家臣,在孔门弟子中名列政事科。亦称为“冉有”。
[2]相:辅佐。
[3]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见“分崩离析”。
[4]干戈:比喻兵事、战乱。
[5]季孙:春秋时鲁国大夫世家,与孟孙、叔孙并称“三桓”,掌握鲁国实权。
[6]颛臾:鲁国境内一附庸国,故城在今山东省蒙阴县西北。颛,音zhuān。
[7]萧墙:萧,肃敬。墙,指屏风。古代君臣相见的礼节,到屏风之处而更加肃敬。故以萧墙比喻内部或至近之地。
萧墙是古代宫廷内当做门的屏风,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所以萧墙用来比喻内部,灾祸从萧墙那样近的地方引起,表示祸乱起于内部,而非外来。在《论语・季氏》篇中记载,由于季氏要攻打颛臾,所以辅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来请教孔子的意见。孔子回答:“一个国家如果财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匮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乐业;国家之内没有祸乱,就不会倾覆。如果他国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们,使他们来归。他们来归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如今你们两人辅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国的人民,邦国分裂瓦解,无法保全,反而要在国内动兵征伐。我怕季氏的忧患,不是远在颛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后来“祸起萧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祸乱发生于内部。
语义比喻祸乱发生于内部。
类别用在“内部起乱”的表述上。
①最近爆发的盗领案,经查证竟是祸起萧墙,系由银行员工所为。
②这个工作团队因为成员彼此互不信任,祸起萧墙,终于解散了。
③这位富豪死后,子孙因争夺财产,竟酿成命案,真是祸起萧墙啊!
④这个家族之所以会没落,完全是祸起萧墙,家族成员不够团结所致。
⑤隋朝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以致祸起萧墙,终于步上灭亡之途。
同义“祸起萧墙”及“变生肘腋”都指灾祸在近处发生。
异义“祸起萧墙”指祸乱由内部而生;“变生肘腋”则不仅指内部,更特指身旁。
祸起萧墙 | 变生肘腋 | 例句 |
---|---|---|
✅ | ❌ | 最近爆发的盗领案,经查证竟是祸起萧墙,系由银行员工所为。 |
❌ | ✅ | 这位总理正打算进行管理改革,却变生肘腋,带头反对他的正是身边的秘书。 |
1,可怜的老人,从我们祸起萧墙到现在将他放在木屋里等死,他从未说过一句惊讶、埋怨或害怕的话。
2,人族暗流涌动,相互倾轧,眼看祸起萧墙!就这样,三族均有内耗,相互忌惮,保持着极微妙的平衡!直到暮辰到来,所有一切都开始改变!
3,无心之祸起萧墙,万般无赖中山狼。
4,却不料祸起萧墙,张女美蓉屡屡纠缠,老爷无意看见,误解怪罪,谋杀无辜,负屈含冤深矣!但求你胡振仗义救我到底,终生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5,谁说穿越一定金手指?谁说美男个个生扑?祸起萧墙,乐夫天命复奚疑?萧不是她的萧,奚……倒是确实灰溜溜。
6,这个工作团队因为成员彼此互不信任,祸起萧墙,终于解散了。
7,凌啸来到这个世界,从第一时间就卷入了纷繁复杂的宫廷斗争里,祸起萧墙,九王夺嫡。
8,而贵为两届金马影帝的郭富城,戏中受普通话拖累,在与扮演票号掌柜的雷镇语对戏时,被“祸起萧墙”四个字难住,接连NG了二十多次。
9,祸起萧墙,伊于胡底!五湖倦客,秋思鲈鱼。
10,隋朝末年皇帝昏庸,奸臣当道,以致祸起萧墙,终于步上灭亡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