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且”,行事马虎草率,得过且过。语出《汉书・卷八六・何武王嘉师丹传・王嘉》。“偷安”,贪图眼前的安逸,不顾将来可能发生的危难。语出汉・贾谊《新书・数宁》。“苟且偷安”形容得过且过,只图眼前安逸,不顾将来。
嘉为人刚直严毅有威重,上甚敬之。哀帝初立,欲匡成帝之政,多所变动,嘉上疏曰:“臣闻圣王之功在于得人。孔子曰:『材难,不其然与!』『故继世立诸侯,象贤也。』虽不能尽贤,天子为择臣,立命卿以辅之。……孝文时,吏居官者或长子孙,以官为氏,仓氏、库氏则仓库吏之后也。其[1]长吏亦安官乐职,然后上下相望,莫有[2]之意。其后稍稍变易,公卿以下传相促急,又数改更政事,司隶、部刺史察过悉劾,发扬阴私,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
[1]二千石:汉代内自九卿、郎将,外至郡守、尉,俸禄皆为二千石,其中又分三等
[2]苟且:不守礼法、不务实际或马虎草率,得过且过。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惜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大息者六。若其它倍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矣”,臣独曰“未安”。或者曰“天下已治矣”,臣独曰“未治”。恐逆意触死罪,虽然,诚不安,诚不治,故不敢顾身,敢不昧死以闻。夫曰“天下安且治”者,非至愚无知,因谀者耳,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1]之积薪之下而[2]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1]措:安置。
[2]寝:音qǐn,躺卧。
“苟且偷安”系由“苟且”及“偷安”二语词组合而成。 “苟且”见于《汉书・卷八六・何武王嘉师丹传・王嘉》。王嘉(?∼公元前2),西汉平陵人,字公仲,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后为南陵丞、长陵尉。哀帝时为丞相,封新甫侯。哀帝宠幸佞臣董贤,王嘉极谏,被系于狱中二十余日而死,追谥忠。王嘉曾上疏哀帝论政,认为孝文帝时吏治清明,官员们尽忠职守,行事不会马虎草率,得过且过。 “偷安”则见于汉・贾谊《新书・数宁》。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为文学家兼政论家。文帝召为博士,超迁至太中大夫,所论列多见施行,因遭毁忌,出为长沙王太傅,迁为梁怀王太傅,后怀王堕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年余亦卒,世人称为“贾太傅”、“贾长沙”,又称为“贾生”。所著《新书》共十卷,内容主在惩秦之失,并对汉初君主提出各项治安策。贾谊在书中论到天下情势,认为很多人都说如今天下已经安定,只有自己敢冒大不韪,说天下尚未安定。他又认为这些人并非愚者,看不清天下大势,只是为了阿谀谄媚皇帝,所以故意说出和违背事实的话。这种行为,就好比把火放在木柴下面,然后躺在木柴上面,只因火尚未烧到,就觉得安,这是贪图眼前的安逸,不顾将来可能发生危难的做法。后来这两个典源被合用成“苟且偷安”,用来形容得过且过,只图眼前安逸,不顾将来。
语义形容得过且过,只图眼前安逸,不顾将来。
类别用在“贪图安逸”的表述上。
①你不能苟且偷安,应该重新振作起来。
②国家面临危难,人民怎么可以苟且偷安?
③年轻人理当奋发图强,岂可苟且偷安,不思进取。
④他宁可苟且偷安,也不愿积极进取,真叫人惋惜。
⑤你若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克服苟且偷安的惰性。
⑥与其苟且偷安,不如奋力一搏,或许可以开创新局。
⑦我们不能苟且偷安,一定要自强不息,才能创出一番事业。
1,南宋王朝偏安一方,苟且偷安,不谋收复国土,只是贪图享乐,结果只能是加速灭亡。
2,31. 精灵族生性胆小,不善武力,只求在夹缝中苟且偷安。
3,可临安赵宋王朝苟且偷安,奸佞当道,小可有为之身,岂可为昏君奸臣卖命?
4,是羊的绵软,是鼠的惊怯,是鼬的疑惧,是忍气吞声,是苟且偷安,是临阵脱逃,是浩瀚的词汇里,所有最没出息的词的结合体。
5,不似臣等只会保持俸禄,苟且偷安,每当看到他,臣等都感到惭愧。
6,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因为困境而苟且偷安,而应以积极的态度去改变自己和周围的环境。
7,如今天下不宁,烽火四起,多少人苟且偷安,存活于乱世。
8,南宋偏安江左,当权者在这里苟且偷安。
9,此词系贺方回六年前写于和州巡检任上,乃是因朝庭攻夏,屡战屡败,文臣武将又只知议和赔款,苟且偷安,愤然而作。
10,60. 害怕是没用的,如果我们一味的容忍,最后也只能落个苟且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