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雷声传入耳朵那样响亮。比喻人名气很大,众所共闻。※语或出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
某乃秦昭公是也。昔年我父穆公因与楚结亲,世为邻好。近因吴国有一口宝剑飞入楚国,那吴王屡次索剑,楚王只不肯还,以此惹动刀兵,几至灭国。有楚大夫申包胥前来借兵求救,某坚意不允,不意包胥在驿亭中,依墙而哭,七昼夜不绝,遂将邮亭哭倒,我想此人真烈士也。……[申包胥做见科云〕俺楚王悬望大国救兵,不啻饥渴,大王怎生不念亲好,忍坐视乎?[秦昭公云〕大夫,因你日夜号哭,忠烈动人,某今借与你十万雄兵,命姬辇为帅,即日救楚。……某乃姬辇是也,官封大将军之职,主公呼唤,不知有甚差遣?令人报复去,道是俺姬辇来了也。[卒子报科云〕姬辇到。[姬辇做见科云〕主公唤姬辇,[1]使用。[[2]云〕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今蒙大王怜愍敝国,肯发救兵,有劳元帅领兵前赴,真乃小官万幸。
[1]那厢:这边、这里。
[2]申包胥: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楚国大夫。本姓公孙,名包胥,因封于申,故号申包胥。
“如雷贯耳”指像雷声传入耳朵样响亮,比喻人名气很大,众所共闻。这句成语常见於戏曲小说中,如元代郑廷玉所写的戏曲《楚昭公》,故事中写到春秋时吴王阖闾珍爱的一把宝剑飞入楚国,为楚昭公所得。吴王屡次向楚昭公索剑,楚昭公都不肯还。吴王一气之下,便下了战书,结果楚国被吴国伍子胥等人打得大败。楚国大夫申包胥,前往秦国商借救兵,但秦王不肯出兵,申包胥就在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秦昭公看申包胥日夜号哭,忠烈动人,心受感动,于是答应借申包胥十万雄兵,命姬辇为主帅,助楚昭公复国。姬辇向申包胥报到时,申包胥即说:“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蒙秦王怜悯,发兵相救,有劳元帅领兵前往,真是楚国人民的万幸!”这里就用了“如雷贯耳”来称赞姬辇名气很大。因为这句成语是用来赞颂他人的声名,所以常和“久闻大名”、“久仰大名”连用。
语义比喻人名气很大,众所共闻。
类别用在“名声显扬”的表述上。
①您的大名,如雷贯耳,今日得见,请多指教。
②他的大名在音乐界早已如雷贯耳,爱乐者几乎无人不晓。
③自从她得到奥运金牌后,在体育界已是如雷贯耳的人物。
④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今日能当面请益,真是三生有幸。
⑤他抛妻离子的消息传出后,原本如雷贯耳的声誉立即转为一片骂声。
1,他的话声音不高,却如雷贯耳。
2,洛阳鸿叶,久慕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拜请借情人刀一观,足下君子雅量,必不至令我抱憾!
3,陈升、罗大佑、李宗盛、陈淑桦……这些名字如雷贯耳;梅艳芳、张国荣、beyond……他们已经离开。
4,历史那些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5,梁亦竹独斗九僧,犹有余裕,扬声道:“穆天王名动江湖,如雷贯耳,小可久有耳闻,只恨不识,今日一见,天王果真好掌法,比江湖传言犹胜多多。
6,原来大裤衩的学名这么如雷贯耳,振聋发聩。
7,李宗盛、陈淑桦……这些名字如雷贯耳;梅艳芳、张国荣、beyond……他们已经离开。
8,大人贤名学生早在乡间就如雷贯耳,乡间小儿都会吟诵‘荀氏八龙,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9,我们高兴地欢迎球场上名声如雷贯耳的球队,同样也欢迎第一次出现在世界杯决赛阶段的球队。
10,原来阁下外号叫作‘南海鳄神’,武功天下第……那个,久闻大名,如雷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