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嗟来之食”。见“嗟来之食”条。
此处所列为“嗟来之食”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春秋时代,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人,在路边放置饮食接济路过的难民。当有个人用袖子遮著脸,拖著疲惫的脚步,跌跌撞撞地走来时,黔敖便拿了食物和饮水喊他:“喂!来这里吃东西!”那个人抬起脸瞪著黔敖说:“我就是不接受这样无礼的施舍,才会饿到这种地步!”黔敖立刻为自己的态度道歉,但那个人却不接受,仍坚持拒绝进食,后来终于饿死了。当时曾子听了这件事后,不太以为然,他说:“用不著这样吧!若招待的人真的很不礼貌,你可以拒绝,但人家都道了歉,就可以接受啊!”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嗟来之食”,用来比喻以不礼貌的态度招呼人来吃的食物,后则泛指侮辱性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1,国企分红何时才能真正惠及全民,而不再是象征性地“嗟来食”?公众有权获得答案。
2,正因如此,不少企业给员工发的年终奖,带上了施舍的色彩,成为“嗟来食”。
3,若是以一种“嗟来食”的姿态去扶助,就难免会引起其反感。
4,看看吧,这哪里又像是什么福利,这分明是赤裸裸的“嗟来食”嘛。
5,喝出来的年终奖颇似“嗟来食”。
6,受者三家,或感激受之,或愧受曰还,或拒嗟来食。
7,故此,应当改变待用公益利用网络宣传和店面告示的“嗟来食”模式。
8,显然,几两米的所谓“救济”不仅是杯水车薪,甚至已经与“嗟来食”无异,不能不让人出离愤怒。
9,“老姑娘”独居树林40年不吃“嗟来食”。
10,故此,应变待用公益“嗟来食”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