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囫囵吞枣”。见“囫囵吞枣”条。
此处所列为“囫囵吞枣”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囫囵吞枣”原作“浑仑吞枣”。《碧岩录》卷三记载了一段故事:有位僧人问赵州和尚是否曾亲见过南泉大师?赵州打了个比喻,回答说:“镇州出产大萝卜头。”本来这位僧人问赵州时是别有用心的,想不到赵州不直接回答他的问题,打了比方。这番对答,表面上看来真是无味,直堵人口,害得这位僧人才一开口,却只换得瞪大眼睛,不知如何接下去。赵州此番回答若是听在有智慧人的耳内,恰如电光石火,一闻便透彻心灵。否则,想破头了也不知所云。有人以为镇州出产大萝卜头,天下人皆知,赵州去参见南泉,也是天下人皆知。这位僧人明知故问,所以赵州才会如此回答,不跟他啰嗦。恰如曾经有僧人问九峰和尚:“是否见过延寿和尚?”九峰回答说:“山前的麦子成熟没?”这个回答和赵州的回答刚好呼应。就像是两枝无孔的大铁槌,一敲就定。赵州和尚本无机心,想不到僧人轻轻一问,得了个瞪大眼睛的讶异。此番对答,若是有智慧的人,可以细嚼慢咽,意趣无穷;没有智慧的人,可能会像一口把枣子吞下肚,索然无味,不知所云。后来“囫囵吞枣”就从《碧岩录》原文中的“浑仑吞个枣”演变而出,用来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为学不求甚解。
1,只是一口,都不用多余的咀嚼,老鼠就被大嘴鱼浑沦吞枣般吃掉。
2,厨房里没人,正合易逸心意,谁知翻来翻去,果然没什么吃的,还好尚有几个仍显温热的馒头,浑沦吞枣一阵下咽,倒是吃了个七成饱。
3,当然,也只有郑玄因为拥有前世的神魂,能够吸纳足够的天地元气形成内息,又对长生诀了解甚深,方才敢这么干,否则如若换了他人,定会浑沦吞枣、无有所成。
4,他不知道穴位经络的生物学知识,但神鉴元气对人体有着无法想象的好处,就浑沦吞枣地将神鉴元气附于手心中,放在晓玲的额头上,温养她的身体。
5,陈飞扬也是浑沦吞枣一般,吃过晚饭,吃过了这顿饭,都不知道吃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