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导航

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2020-12

'【篇一】阅读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  zhouchuanfang - zhouchuanfang 

摘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仅限于课堂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外活动;阅读;写作;听说;书法;社会实践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说:“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写作、参观访问、专题研究等活动。可以采用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利用壁报、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还可以组织各种语文兴趣小组和文学社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阅读活动、写作活动、听说活动,书法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下面就分项阐述: 

一、阅读活动 

阅读教学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阅 读训练,能使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具有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的阅读本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仅靠课本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如何搞好课外阅读,我采取下列措施: 

1、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课外读物 

课本之外的世界很精彩,但也很庞杂,面对如此浩瀚的书海,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在讲授课文的同时,我有意识地延伸介绍该作家的其它作品,还比较性地介绍其他作家的相同题材的作品,鼓励学生课内学节选,单摘抄和课外练笔。 

1、摘抄 

语文课内学习的内容是有限的,不可能让学生花较多时间精读。而课外阅读的内容是无限的,课外阅读可以作为课内“精读”的补充,可以要求学生“略读”。在内容上不仅包括老师推荐的(只要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学生还可以自由选择。而在形式上“略读”绝不是一目十行的走马观花,而必须作摘抄.摘抄的内容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只不过摘抄后要写摘抄后记.在后记中说出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或文章,你读了以后为什么抄这些,是因为它内容深刻,有所启示,还是因为它结构新颖独特,或是因为它语言优美?学生的摘抄本可以不定期地检查,在检查中,我发现了学生的多种特长,他们有的加上版面设计,题图插花,俨然是一份份小小的报纸。有的配上圈点批注,读书心得,三言两语,颇富哲理。可以看出,学生们喜欢摘抄本,努力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浇灌着这朵小花.课外摘抄从学生自身的阅读兴趣出发,不会使学生有完成任务的压力,又会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学生读写等多项语文能力。摘抄不仅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巩固了学生的阅读效果,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阅读,实是课外读写的有效尝试。 

2、课外练笔 

学生的课外练笔是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但课外练笔决不能让学生“信口开河”,必须有所指导。可以把课文作为例子,指导学生完成课外练笔。这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如学完《松鼠》后,我指导学生模仿作者的仔细观察,生动说明,完成课内练笔《小白兔》。还可以采用定期命题的方法。因为学生练笔如果不规定内容,学生往往会不知从何下笔;而内容如果规定得太死,学生又会产生被动的完成任务的想法。定期命题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如学习第一册第一单元时,可以以“家庭生活”为系列素材,学生自拟题目,自选材料,字数不限,文体不限,完成练笔。由于这种命题形式宽松,学生觉得有话可说,写起来得心应手。班级交流阅读,大家都说这种方法好。 

三、听说活动 

现在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比较令人担忧的,短短一句话,不是掐头就是去尾,很少能完完整整地表达出来。针对以上情况,我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 

1、看电视、听广播、讲新闻 

我要求学生每天看(或听)新闻联播,轮流于次日向全班同学复述新闻内容,要求发音吐字清晰、条理清楚、语句完整。学生讲述新闻后,请两位同学作一两句话的简短评论,评论内容可以针对学生复述的情况,也可以针对新闻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学生的听说能力确实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上讲台讲话时胆量也大了。 

2、每周一说 

我要求学生总结一周以来班级的情况,自己的得失,改进的方法。由于这种说话内容比较广泛,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形式自由活泼,很受学生欢迎。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使沉闷的班会课成为大家锻炼听说能力的第二课堂. 

3、小型辩论赛 

针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分歧,我组织小型辩论赛。赛前辩论双方必须认真准备,对对方的论和可能用的论据,思考己方 

的论点、论据。赛上,听者要点能听出对方的要点和中心,抓住对方的漏洞,语言连贯完整等方面进行辩论,做到有理有据,使参加的双方,形成息息相关的语言环境。 

四、书法活动 

书法是我国民族文化之林的一朵奇葩,它既可以培养人的智力因素,又可怡情、致用。而目前中学生的书法现状,确实是不容乐观的。语文特级教师、南京金陵中学的喻旭初老师说:“现在中学生的字简直是不堪入目,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有一批作为不及格,就是字送了一半命。”“字乃人之衣冠”,练好字确实是迫在眉睫的。而中学没有专门开设书法课,那么练习书法,仅靠课堂是行不通的,只能放到课外,每周要保证2—3执笔,坐姿,放本子,保持适当距离等。初步感受书写的技能技巧,认真地一笔一划地把字写端正,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同时,教师授以练习书法的要领。苏轼说“书法备于正书”。要从楷书学起:采用“读,摹,临”三步法,效果较好。选择一本自己喜好的字帖,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揣摩其用笔风格,间架结构,章法布局,这就是读帖。而摹帖第一步先追求形似,第二步要求神似,逐渐达到形神俱似。临帖可以分为对临和背临两种,对临是基础,背临是提高,能背临了也就有了一定的基本功。为了激发学生学书法的热情,可举办各种活动,如书法竞赛,评选优秀习作,举办书法展,推荐好作品,观摩名家书法等活动。有了兴趣,字就会越写越好。 

五、实践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因学校的—扇大门而把孩子们与世界隔绝开来”。社会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只有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学生才能读懂“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大书”。 

1、社会调查 

农村的天地是广阔的,生活是蓬勃向上的,农民已不再是单纯地务农,有的兴办企业、有的经商,有的外出打工,这些都为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利用节假日走向社会,采访了民间吹鼓艺人,乡镇企业的厂长,种田大户,下岗职工,小商小贩,残疾人等等,调查了招牌广告中的错别字,老百姓对乡镇干部的看法,农民的致富经历等。在调查过程中,学生聆听了下岗职工的心声,参观了乡镇企业的流水线。这样的调查,最大的收获是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他人的极大热情,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2、参观考察 

我利用家乡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带领学生亲近长江,眼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聆听着长江的优美传说,怀想着半个世纪前渡江战役的激烈情景,憧憬着长江美好的明天。学生的心跟社会,跟生活贴得更近了。另外,参观淹城遗址,使大家了解了历史;参观恽代英纪念广场,使大家了解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的可贵精神;参观我校德教馆,使大家了解武进的文明史;观看西安碑林的拓片,使大家了解我国的书法精品,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总之,有声有色的课外活动,不仅改变了大家认为语文最为枯燥的想法,激发了大家学语文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有了切实的提高,有效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使课堂所学的语文知识能力得到了操作实践。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 

[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 

作者简介:周传方(1969- )男,常州市小河中学教师 【篇二】阅读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要旨:语文学习的自主亲历(教师中心稿)

江苏   陆宝初 

  

  语文学习离不开形象和情感的感受、体验,诵读涵泳,感悟熏陶,学习主体的自主亲历在语文读写中不可或缺。随着新课程改革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逐步实施,语文教学中能否凸现主体亲历特征,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旨,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认为,所谓亲历性,是指学习主体在语文学习中有充分的时间,并用自己的方法来体味和掌握文本学习内容,在认知活动中强化情意活动,在亲身感受和体悟中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主体特征。实践表明,主体的亲历性是语文学习自主性、创造性的基础和保证。 

 一、自主亲历是语文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一)亲历性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特征。 

古人读书讲究“美读”,“批文入境”,于“得意”处则“忘形”,身临其境,其乐陶陶,就突出了“亲历”二字。然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貌似学习实则并非亲历的现象处处可见,学习主体自主性、情感性淡化,导致了语文教学的低效运作。语文新大纲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强调“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这些都凸现了学生自主亲历的重要作用。读《背影》,则感受到亲情之浓郁;读《滕王阁序》,则感受到大自然之纯美;读《胡同文化》,则感受到文化之深沉。语文学习有其本身的内在规律,没有亲身揣摩、体味,就很难触发生活的感悟和心灵的交流。 

(二)亲历性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根本要求。 

语文学习是以感知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学习主体首先必须对文本亲身感知,形成表象,并力求理解文本的深层涵义,把握文章旨趣,形成读者与文本、作者的交流,方能有情感自由和心灵顿悟。语文学习要有个人独特的感受,要有生活的积累,要靠自己的切身体验将原有文本物象融会其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叶圣陶先生指出:“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①  我们主张将语文读写的重心转移到学习主体的品味、积累、运用语言和培养语感的自主亲历上来,将主体的亲身感悟、积累当作语文学习的根本要求,让教师成为指导者和引路人,才能真正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三)亲历性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人文回归。 

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亲历具有多层价值和多重目标要求。从语文学习过程来看,是在语文学习材料的安排与设计,实践机会的获得与保证,学习过程的完整与独立等方面突出亲历的时间、时机和时效。从学生主体亲历的特点来看,它具有自主性、生命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特点,是主体认知情感、审美情趣等语文素养的生动展现,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民主思想和生命意识。从主体亲历的途径或形态来看,语文学习有情境亲历,问题亲历,训练亲历和情感亲历等。从主体亲历的方式或手段来看,有尝试训练亲历,探索发现亲历,移情感悟亲历,体验强化亲历等。学生自主亲历,是由语文学习的本质特点决定的,长期以来我们漠视这个问题,把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应试教育的机械运作,扼杀了个性情感活动。现在,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逐步得到落实的时候,有必要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实现语文学习的人文回归。 

二、自主亲历促进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落实主体亲历性是实现以人为本教育的需要,是我们的教育在把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后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亲历性是落实主体教育的根本标志。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于说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学生却没有选择的余地,成了机械训练的对象,那还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因为它缺乏主体性最根本的特征,即缺乏作为独立的人参与语文活动的生命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参与的广度、方式、品质和效果也就必然受到影响。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单为应付教师的练习功课,而与自己的意思情感是没有关涉的。到这样觉得的时候,这人身上便已负着人生的缺陷,缺陷的深度比哑巴不能开口还要利害。”  ②  因此,只有主体亲历性的真正实现和强化,才能真正把学生的主体性由课堂表面深化到学生内部身心活动中去,实现教学境界由他控、他律向自控、自主的提升。 

时代在呼唤人的主体精神,目前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为价值目标的语文教学正以它的自主性、创造性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成了衡量语文教学的重要量标,而学生主体的亲历性则是主体性能否充分实现的本质标志,它透过形形色色的语文活动显露出来,透过层层叠叠的语文认知实践折射出来,体现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与自由。 

(二)亲历性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方式。 

语文学习不能仅仅看作是单一的灌输,应该积极投入,充分参与,在体味涵泳中领悟文章的旨趣,在情境陶冶中引发对真善美的追求,“以生命精神、生命灵魂来反对和抵抗‘技术化’,让人的崇高生命精神、庄严情感充沛地张扬起来。”  ③  从而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才能培养具有鲜明个性、健康人格和创新智慧的一代新人。因为人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确证自我,实现自我,外化人的主体性的,亲历性正是在突出语文学习自主认知活动的同时,又强调了语文学习的情意活动和技能活动,是以主体身份参与课堂活动,体现主体的独立性、责任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它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语文素养,促进身心各因素的平衡与协调发展,铸造健康人格。 

学习主体的心理过程必须是完整的,对文本的认知、情感体验甚至意志调控都不能有明显的缺漏,这样才能保证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有一个有序的学习过程,确保主体的尊重感与应有权力,有自我实现的成功感和愉悦感,确立自我探索、开拓进取的自信心。这里,要把语文学习环节的顺畅与个性心理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强化个体的自主与发展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认知、自主感悟和自主调控的能力。教师应该为主体亲历性的实现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创设一种愉悦的环境氛围,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激活主体意识;创设一种宽松的活动氛围,形成自我参与、自我展示的欲望,实现民主管理;创设一种和谐的心理氛围,注重语文学习的移情与陶冶功能,追求个性自我完善。重视了课堂上的民主交流与理性培养,才能使每位学生的个性潜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三)亲历性是生命教育的基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忽略学生合理的生理心理需求,忽略师生课堂活动的交互多边作用,所以,主体教育强调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一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生命个体的生动展现,绽放着生命情感的绚丽花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丰富情感生活,形成内驱力,才能使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亲历性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基点。叶澜同志认为:“把丰富复杂、变动不居的课堂教学过程简括为特殊的认识活动,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隔离出来,是传统课堂教学观的最根本缺陷。”他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④ 

语文学习的主体亲历性突出语文实践的个性生命活动,强调给学生一个独立的人格,一个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选择、亲身体验的机会,创设一个展现生命个性、能力与学业成果的良好环境,使他们的生命力在创造性语文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亲历性不仅强调自主参与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强调语文学习过程中主体活动的生命性、完整性、创造性,强调认知情感、审美情趣的习得与培养。当然,个体亲历性并不强调事事都要独立尝试,个体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团队合作精神有时显得更重要,这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常常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激发着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共同在语文活动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三、自主亲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学习应该不断提升学生主体亲历的地位,真正体现主体的自主、平等意识和民主、合作意识,发挥个性特长,为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 

(一)唤醒生命意识,构建人文精神内核。 

过去的课堂教学把学生看作是客体,只重输入,忽视输出,学生个性潜能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由满堂灌走向了满堂练,必然削弱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情意性和学养性。现在,我们的教育逐步跨入了以人为本的崭新发展时期,面对一个个生命个体,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各不相同,认知与情感也会千差万别,生命个体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教育者所要做的,惟有尊重与期待,唤醒生命意识,有差异地发展和完善这一个个生命个体,才能从仅仅关注知识、技能的重“语”轻“人”、重技术轻精神的应试教育桎梏中解放出来,在语文读写中引导学生关怀家庭、亲人、社会,关注人类、自然、宇宙,重视生命教育,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在创造性活动中铸造主体人文精神内核。 

(二)学会自主探索,发展生命个性。 

过去的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唱主角,教师指指点点,名曰“点拨”、“点化”,实则牵住学生的牛鼻子。因此,必须彻底摈弃这种扼杀个性、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个性特长,通过学习主体的一系列语文实践、探索活动,确立能动精神和创造意识,突出学生语文学习自主选择与自主发展的过程,把语文学习看作是一种学生主体自我探索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这是生命教育的需要,应该成为评价一堂好课的重要指标。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其前提必然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有个性的人,才能发展成有创造性的人。” ⑤   那种把人生命的丰富性简单化、格式化的做法,只能造成精神和人格的缺失。 

(三)感悟生命活力,激发创造意识。 

教育是一项灵魂工程,语文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发现、尝试的问题系统、训练系统和情意系统,创设种种情境与机会,鼓励学生探索、实践,寻找知识、情感与个体心灵的契合点,将生活与生命融进课堂,在个体探索、实践中不断丰富精神生活,感悟生命活力,寻求对自然、社会的共鸣,在主体亲历中大胆追求真善美,使语文训练真正走进每位学生的心灵世界,在他们心灵深处形成主动求知与探索的热切欲望,激发创造意识,形成创造个性,迸发出创造火花,点燃生命的熊熊火炬。 

凸现语文学习的主体亲历性,实现语文学习的人文回归,应该成为现代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注释: ①②《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③韩军《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 

   ④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教育研究》1997年第9期。 

   ⑤于漪主编《现代教师学概论》,P86,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 

    陆宝初,1964年生于江苏宜兴,中共党员。1986年大学中文系毕业,1997年南京师范大学现代汉语硕士研究生班结业。现任教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教务处副主任。多次获省级论文一二等奖,多次获市级以上优秀科技工作者、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班主任称号,有20多2142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市和桥高级中学 

联系电话:0510—7801147—8028 

邮政编码:214211 

电子邮件:lbc6401@163. 

【篇三】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立足语文素质教育,搞好高考语文复习(网友来稿)

殷利强

目前`,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素质教育业已全面实施。但是一些人对于素质教育仍有一`些不明确的认识。其中有一种看法就是搞语文素质教育与语文总复习是对立的,是互相矛盾的。即搞语文素质教育会影响高考语文总复习,搞语文总复习就不能搞素质教育。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一语文素质教育与语文总复习

1语文素质教育的立意和高考改革的方向一致。

高考语文总复习与语文素质教育是并不矛盾的。语文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提高,是以能力和素质为立意的。而语文总复习必须以高考考纲及考试说明为指导,以纲为本,抓纲务本,才能取得好的成绩。随着近年来高考的改革,不论是高考的形式,还是高考的内容都向更科学、更客观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方向改进。高考的落笔点是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的进行,有利于高校选拔高素质的人才。这两方面的立意不谋而合。

2语文素质教育能够促进高考语文总复习。

由于语文高考以考查能力和素质为主,所以要搞好高考语文总复习,必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要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上很下功夫。语文科素质教育最能体现高考总复习的这一目的和主旨。进行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只会促进高考语文总复习,而不是如有些老师所想象的那样,会影响高考总复习。只有立足素质教育,在教学中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才可以在高考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3语文素质教育是最佳的语文总复习。

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体现的是教育教学中的能力和素质中心主义。它最能体现高考的素质和能力的立意,最佳地实现高考总复习的目的。可以说,语文素质教育是从根本上进行的最有效的总复习。

二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搞好高考语文总复习

1要明确认识,转变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由于受以前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学校,一些老师养成了看高考指挥棒行事的习惯。高考要求考什么,那就指导学生学什么,至于学生的素质、学生的能力则不放在心上。但是,这种情况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重视,高考的指挥棒现在已经指向素质和能力。现在再以过去的那一套行事显而易见已经是不行了。如果说过去的那一套用在过去还行的话,那是由于它适应过去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而现在非同过去,在过去运用自如的这种办法肯定是不行了`。正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从一方面讲,现在的高考大形势变了,由以前的强调知识考查、强调静态知识的掌握变成了素质和能力的考查。形势变了,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也应该进行变化。不然的话,就会“不识时务”了。另一方面,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教育的目的决不只是为了应试。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文化水平,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得以提高,而不是通过几个什么考试。那么,就应该实现教育功能的终极性回归,使教育真正实现其本来职能。由此可以看出,在高三阶段总复习实施素质教育,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是必须的,也是必需的手段。实现教育功能回归,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以提高,是必须的手段。也是明智之举。

2要认真学习“考纲”及“考试说明”,体会其以能力、素质立意的精神要旨。

高考语文总复习不免要在“考试说明”的指导下进行。所以,进行高考语文总复习,一定要仔细学习考试说明,深入领会其精神要旨。尤其是要把握近年来高考改革的动向,把握近年来高考以能力和素质立意的精神要旨,并把这种教育思想体会在语文总复习之中。

3要准确把握语文知识和素质的合理构架。

高考语文总复习应以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来进行。即为了使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形成的能力得以复习巩固,使之升华而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而不能单一地为了应付考试。因为,考什么,复习什么,其做法必然是不顾知识的必然联系,不顾知识的基本构架,把知识分割成一个个的知识点,最终形不成科学严密的知识网络,其知识必然是零碎而分散的。这样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是极其有害的,对于高考复习来说也往往是效果不佳。只有高扬素质教育的大旗,积极进行旨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基本能力的语文总复习,才能最经济、最有效地提高高考语文总复习的质量。

为此,必须对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和把握,了解高中阶段学生在语文方面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然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力求使学生掌握全面的语文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如此,才可以形成科学而严密的知识网络,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较高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以这种知识网络、语文能力、语文素质去服务社会,才是语文教育功能的理性回归;以这种科学而严密的知识网络、语文能力、语文素质来应试才是最有效的。

4要精心设计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养成的合理程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形成要经过概念——知识——能力——素养几个阶段。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角度出发进行语文总复习,也必须尊重和遵守这个规律。为此,我们在安排高考总复习的程序的时候,安排了三轮复习:

第一轮根据“考试说明”,对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构成进行客观而科学的分析和建构,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训练,使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的养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一轮的要逐考点地进行,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质为目的,扎实而全面地进行。这轮复习的扎实与否,直接关系到以后以及整个语文总复习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逐考点现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训练,然后进行知识点的考核,发现问题,再讲再练,查遗补漏,逐一落实。

第二轮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继续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形成“块状”能力团。如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写作、语文运用等等,使学生在这些方面能够熟练地掌握,自如地运用,形成语文的基本能力和素养。

第三轮强调语文才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训练和培养,在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运用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得以大幅度地提高,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目的。在几轮的复习之中,还应该对学生进行扎实的人文精神培养,使学生养成较高的思想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方向,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形成较为深刻的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最终形成较高的思想素质。

5要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语文总复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复习要防止两个偏向:一是只重知识点,不顾知识之间的联系,一味地讲求知识点的`掌握,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以掌握知识为最终目的,而不管知识的运用,不管学生是不是已经能够运用知识,更不管学生是否已经形成了语文能力和素质,只为了考试而去训练学生,造成学生知识形不成体系,学了知识形成不了能力和素质,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只会应试,高分低能;二是强调知识的掌握,不管能力的培养,其结果是学生虽然学了许多知识却不知怎么去应用它,没有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素质的飞跃,学生得到的只是静态的知识,而不是动态的能力。

根据近年来高考改革的动态来看,高考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了高校选拔高素质的人才,其命题立意已经向能力和素质方向转移。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倾向,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高考纲要的“考试说明”已经非常鲜明地反映出了这种变化,我们必须把握这个倾向,立足素质教育,搞好高考语文总复习:

(1)要立足素质教育,依据考试说明,梳理好组成中学生基本语文能力和素质的知识元素和能力元素,然后逐一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掌握基本概念,形成扎实的知识体系。

(2)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为目的,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要循序渐进,稳中求进,在掌握扎实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较高的语文能力,诸如听、说、读、写的能力。只有如此,才是最有效的复习。

(3)要在语文总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训练和养成学生语文学科意识,使学生喜爱学习语文,喜爱使用语文,从而为形成学生的语文素质增强内动力。

(4)要训练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增强其语言的运用能力驾驭能力,做到重点突出。

(5)要树立大语文的语文教育思想,以用为本,真正体现“知识教”,而不是“教知识”,打破语文课堂时间、空间、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限制,通过“立体式”的语文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语文感受能力、语文表述能力、语文人文思想。

高考语文总复习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系统工程,操作时必须高屋建瓴地予以把握。要立足素质教育,立足于真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高度,对学生的复习进行系统的指导,使整个学生整体的语文能力和素质能够得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能力和素质提高了,才是最有效、最经济的语文总复习!

作者:殷利强

地址:甘肃省安西中学

邮编:736100

电话:09373801468

作者邮箱:mr.yin.li.qiang@eyou.【篇四】阅读提高语文素养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有效途径

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的有效途径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未来世界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将由片面强调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技能、技巧,忽略学生的人格发展,转向既重视知识能力,又重视发展。因此,新的形势要求语文教师,再也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课本教学思路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再也不能拘泥于传统的重成绩,轻能力的教学理念;应结合实际走创新之路,既重视课内的教学,又重视课外的阅读,以课外阅读补充课内教学的“大语文”之路。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外阅读语文素养途径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尽量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环节拓展思维空间以提高阅读质量,从而提高语文成绩。从近几年的中考看语文试题导向,内容逐渐趋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而非单纯的课本知识。因此,要提高语文成绩,语文教师应拓宽以学校和教科书上的要求教语文的单一渠道,摒弃从纯语文的角度教语文、学语文。改变以学生语文能力水平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片面做法。积极引导学生向各学科求知,从各种媒体吸取,向课外阅读要成绩。打破束缚学生头脑的条条框框,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个性,着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创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走一条由课内学

【篇五】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广泛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广泛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作为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日益突显它的重要性。鲁迅先生曾经指导青少年“阅读百家书,读多种书”的阅读方法的确不错,对小学生来说,广泛的阅读、充分阅读、有品位的阅读,是适应未来社会多元文化和丰富自身情感世界的需要,更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基础,它是课内语文学习不可分割的延伸与补充。知识的快速积累,科技的突飞猛进,在这种形势下,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被淘汰。为了使学生具备这种阅读品质,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热爱阅读、善于阅读学会阅读。为此语文教研组制定的教研专题为《广泛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具体实施步骤见下表。

【篇六】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如何提高语文素养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丰富学生各方面的信息,提高学生的智力,增强社会适应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新课标明确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多种形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让学生多读、多感悟、多反思,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为给阅读教学打开突破口,我采取以下形式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

1.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及他们的阅历与经验尚浅,所以他们的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对教师的范读还有依赖,教师精彩的范读有助于激发他们读书的积极性。教师在范读时,学生能够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对教师的表情、语气、声调等能直接领略,在这样的过程中能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在一些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教师精彩的范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教师的感情与学生发生共鸣时,就会激发他们朗读的激情,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通过形象而精彩的范读,把对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读中,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

2.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多种文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朗读感情浓厚、语言优美、气势磅礴的《长江之歌》一课时,就必须采用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让学生感受到长江的秀丽风光,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在身临其境中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阅读能力,把情感带入教与学的活动之中,创设和谐美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如在教学《烟台的海》这篇课文时,我巧妙设计把读的训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脑、眼、口、耳等器官活动,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口头语言,从中理解、体味和欣赏景物美、情感美。如在指导朗读四季的海是什么样子的这一段时,我先挂出挂图,进行描述,接着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学生在声画的作用下入境了。我提问:哪些地方是作者看见的,谁来读一下,看能不能读出海的那种气势!这样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读后教师指导总结,在读中怎样才能把海的凝重表现出来,哪些字应重读!而后再读,要求读出海的特点,以此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中体会出:冬天的海凝重,春天的海轻盈,夏天的海浪漫,秋天的海忙碌。在这样声情并茂的情境中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培养了阅读能力。

三、创新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不仅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力求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有新的发现,鼓励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对学生的点滴表现给予肯定,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学习《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感悟,学生大部分都从白衣战士那种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来回答,这充分说明学生真正理解了内容,但是为了帮助学生拓宽思维,我进一步启发学生:那些昼夜奋斗在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临危不惧,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他们中的一些人身先士卒、舍己为人,甚至为此献出了宝贵的

生命,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别人生命的安全。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考虑,为何说他们是永远的白衣战士呢?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被激发出来,阅读着,感悟着,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总之,小学阅读教学的方法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时刻贯穿新理念,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在不同的阅读形式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创新能力,把阅读的情感体验抓好、抓实,向着追求真实的目标迈进,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篇七】阅读提高语文素养浅谈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浅谈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王业兵关家九年制学校

关键词:阅读提高语文素养作用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无论是知识训练还是写作训练,都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只有抓住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才能实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本文在分析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的同时,还涉及到了如何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开发智力,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考试中检测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缺乏获得新知识,缺乏发展潜力的学生。”《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鼓励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扩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两段话已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唯一目的为使学生练成读书的本领。”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是阅读的两种形

式,共同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可见语文老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的角色何等重要。语文老师是打开学生阅读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文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如何营造这样的氛围,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让其主动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能不能去主动去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归根结底是看他们有没有阅读兴趣,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正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哪我们如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呢?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首先教师要有过硬的文学功底,平时注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靠自身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对老师产生崇拜之情,这种心理在无形中就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爱模仿”的特点。

其次可以开展多种相关的文学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求知欲,开展和举行一些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活动等。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表现欲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意识,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出现的结果,也正是激起

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所在。

再次是多表扬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新体会和感悟,如果条件允许,可进行一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好方法。切忌因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出现的小错误,小过失而批评、指责,小学生受挫能力差,这样会使学生阅读兴趣受挫。

二、习惯成自然,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老师就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这种习惯,那就水到渠成了,如每天定时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会运用圈点批注,做好阅读笔记,并善于质疑,以提高阅读能力。

三、做好学生的阅读指导

学生有了自由阅读的兴趣和空间后,他们会如饥似渴地阅读,此时老师要做好学生的阅读指导。指导他们如何去选书,如何去阅读?选书应该选好书、选一些健康的,积极向上的,能给人启迪和教育的。如名著。并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有重点的阅读。阅读要像吃甘蔗一样,要咀嚼,要吮吸,还要吐出渣子。这就是一个“筛选与吸收”的过程,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告诉学生阅读在形式上还可分为略读,精读,跳跃式读。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无论哪种阅读目的是尽快地吸取知识、充实知识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四,把阅读引入语文课堂教学

一旦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就可以把阅读引领到课堂上进行语文教学。课堂阅读有别于课外阅读。课堂阅读是一种范文阅读,是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有着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要求。它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吸收语言、培养语感;让学生积累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培养阅读习惯;让学生从文本中接受思想、情感、知识、文化,培养健全的人格。

五,阅读不能受限于教材,还应博览群书

教材的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的内容,王荣生教授近年点评了十几位名师的课例,最后,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问题,表现在课堂教学,是集团性地、长时期地、大面积地出现教学内容的单一性。这里面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很多教师,包括很多名师把“教材内容”与“教学内容”画上了等号。在这里,我们必须理清一个问题:教材内容虽然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但是二者是两码事。课外阅读的领域更为广阔,应该鼓励学生去涉猎更多的课外阅读。

总之课堂阅读属于学习性阅读。阅读教学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以读为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说明反复阅读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有多重要。每学一篇课文,我都注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我主张让学生独立思考读出个性,成为真正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不过是一片会思考的苇叶。”要使每个学生做一片会思考

的苇叶,老师就要教会他们学会阅读。

【篇八】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强化阅读训练提升语文素养

强化阅读训练提升语文素养

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对母语的情感态度、语文(读写听说)能力、语文知识、文学审美趣味和能力、文化视野这五个方面,也可以认为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五要素,我今天就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训练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有自己对文章最直接的体悟,是阅读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教会学生阅读。“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抓手”。”所以在课堂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训”与学生的“练”要结合在一起,师生互动、合作。以我教《清塘荷韵》一文为例:

(1)教师指导:默读课文,捕捉文中的词句,说说作者栽种荷花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默读读到以下的句子:“„„每次看到或想到,觉得是一块心病”“„„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下面就听天由命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从淤泥中吸出”“„„我总是请求他们手下留情。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遂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有一些竟然跃出了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这种力量**抵御。”“„„我觉得很有趣“他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再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种荷——盼荷——护荷——赞荷——赏荷——祝荷。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作者栽种荷花的过程和心情。

通过这个阅读环节,可以看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完成了对文章最初的感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教师指导:品读语言、品味荷之韵选择文中你觉得最有韵味、最能体现荷之韵的几句话来品读,思考并回答:读出了什么韵味?

学生从“„„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可怜兮兮的平卧„„”的语句中读到了生命的萌发;从“„„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在严冬的冰下没有停止行动,„„扩张„„聚集„„跃出„„”的语句中读到了荷花蓬勃生长、厚积勃发的力量;从“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的语句中读到生命在突破禁锢后的生生不息的追求;从“„„荷花接踵而至„„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的语句中读到荷花清高的风韵;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语句中读到生命的蓬蓬勃勃;从“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的语句中读到坦然地面对生命的凋落的孤寂宁静之美;从“„„石头缝里,旮旮旯旯„„”的语句中读到孕育的、积蓄的力量;从“„„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的语句中不仅读到孕育的力量还读到无限的希望„„

所以,学生的阅读是自主的阅读,只有在阅读中才能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这一过程是无法替代的。语文老师要在语文课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阅读文章,“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抓手‟”“语文课的思想人文教育,不是教师刻意„渗透进去‟,而是学生自己从文本的字里行间„读‟出来的。”

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一种训练的过程,需要老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相结合。通过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需要通过师生互动的“训练”的。教师就是要在语文课堂上不断的给学生以机会,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训练阅读,提升语文素养。第1页

【篇九】阅读提高语文素养《夯实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课题研究方案

《夯实课外阅读,提升语文素养》课题研究方案

溧阳市溧城镇西平小学袁荷娣

一、选题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着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4)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

坚实的基础。

4.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我们认为学校不应只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个育人的摇篮。许多经典名着,虽然时间已久远,但是着作中闪烁着的人性的温暖,却依然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化的校园需要有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人文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育思想修养较高、文化底蕴浓厚的学生。这正是我们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改实践。

三、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的教育与研究。全世界最钟爱读书的犹太民族,时刻向孩子灌输“书本是甜的”这一意识。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于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美国的儿童每天都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里度过。2003年,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到底。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不重视长期、大量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朱熹曾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更是妇孺皆知。

近年来,国内的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老师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本先生等对“小学生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进行了思考与实践,浙江教育学院汪潮教授等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以上论述,对于我们搞好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进行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性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总的来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相关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所以目前还没有在小学阶段建立起一个科学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我国传统语文教学认为,博览、诵读、精思、背诵,是学生接受丰富的文化滋养,积累语言培养感悟,形成较扎实的语文功底的有效方法。

2.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各学段的阅读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以及在开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委作品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整个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课外阅读总量145万字。

3.苏霍姆林斯基有关阅读的论述。

“学生到了中年级和高年级能不能顺利地学习,首先就取决于他会不会有理解地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因此,小学教师应当仔细地研究,每一个学生的这条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一个能够在阅

读的同时进行思考的学生,比起不掌握这种乍看起来很简单的迅速阅读能力的学生来,就显得能够更迅速、更顺利地应付任何作业。在他的脑力劳动中就没有死记硬背。他阅读教科书或别的书籍时,比起那种不会同时阅读和思考的学生来,情形就完全不同。”

“能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时进行阅读的学生,就不会在学业上落后,而没有学业落后的现象,教师的工作就容易了。”

“通过阅读而激发起来的思维,好比是整理得很好的土地,只要把知识的种子撒上去,就会发芽成长,取得收成。由于能对书籍进行思考,学生就更容易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学生对书籍的思考越多,他的内心中由于书籍而激发的喜爱感越强烈,他学习起来就越容易。”他还提出了阅读跟学习紧密联系的主张,认为阅读给学习创造“智力背景”,认为课外阅读“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教师要把握和实施“学习”和“课外阅读”两套教学大纲。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对象、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目标

1、学生目标:落实语文课标中关于小学课外阅读量的指标,正确引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量第一学段达到5万字,第二学段达到40万字,第三学段达到100万字,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2、教师目标:使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有机衔接,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让课外阅读指导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切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3、学校目标:初步形成符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4、预计突破:本研究力图探究学生阅读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探索指导学生阅读的有效方法,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并致力于从中探寻出可以遵循的一般客观规律,从而丰富小学语文教学理论。

(二)研究对象

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三)研究内容

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学的衔接和整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内容、方法、评价等进行研究,并努力让学生在以下方面获得进步和成长:

1、掌握方法,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

2、培养语感,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3、感受熏陶,促进学生人文素养、情感道德、价值观与审美情趣的提高。

4、丰富积累,促进学生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5、形成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我校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收集教师、家长、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建议。

2、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课外阅读研究的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最新教育观点和动态。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的收获,反思失误,及时改进。坚持写教学随笔,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推广。

4、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阅读赏析课课程的研究和读书活动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坚持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合作性、持续性、创造性

原则,采取个别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补充修改完善方案。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经验总结、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

六、研究原则

1.方向性原则:必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思想政治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验室建设者和接班人。

2.科学性原则:自始自终都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3.整体性原则:从研究“阅读、积累、习作”的关系出发,把握作文教学听读说写相互促进的逻辑程序,处理好作文训练与阅读训练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教育功能。

4.主体性原则:在“阅读、积累、习作”的综合训练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综合活动,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阅读、积累、习作能力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习作能力。

5、可操作性原则:(略)

七、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从大语文观看来,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大语文的运行系统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提出了建议。“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因此,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

加强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确立课题研究的行动档案,落实研究分工和研究职责,做到分工到位,确保日常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立足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从课堂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加强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观察与记录,积极开展合作研讨,及时交流与反思,不断推动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八、课题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2010.9-2010.10)准备阶段。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论文献及实践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2010.11-2012.10)实施阶段。

1、组织实验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2、收集优秀读书心得。

3、开展“阅读汇报课”、教学设计、撰写经验论文活动,完成教学设计集、论文集。

4、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2012.11-2012.12)总结阶段。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

九、预期研究成果形式1、结题报告;2、研究论文集;3、教师指导课外阅读案例集;

4、学生读书笔记选辑。

十、本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条件保证

(一)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参与研究人员均具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和理论水平。

本课题的主要参加者都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较强的研究能力,而且课题组成员的职务、专业、年龄、结构合理,配合密切。

课题负责人袁荷娣是主要研究者,有着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曾参与常州市级课题《小学自学式全程教学》的研究,该课题荣获了常州市一等奖。随后,该同志又参与了常州市级课题《主体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的研究,该课题荣获了常州市97-99年教科研课题研究一等奖。该课题的研究成果曾被常州市教研室发文介绍和推广,造成了良好的反响。所有这些,均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此外,课题的主要参加者有较多本校骨干教师,他们都各自有自己的专长,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课题组的成员其中有三位各自负责本学科的课题研究,其余几位参加了各类课题研究,并均已经圆满结题。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既有实践能力较强的一线教师,又有理论研究能力强的学校教育领导。可以说是研究本课题的最佳组合。

(2)学校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保障。

我校向来对教育科学研究很重视,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发展战略,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⑴组织保障:课题组成员分工明确。定期开展讨论,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典型突出问题。

⑵计划保障:以学校课程实施计划、学校课程教师学习计划保证课程实施有序进行。⑶师资保障:以教师培训为先导,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加强实施过程中的交流研讨活动,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合作。同时引进社会专业人士加强师资力量。

⑷制度保障:学校制定有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激励方面的一系列措施,从制度层面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⑸时间保证:本课题将纳入我校教学教研工作中,与学校课改校本教研、师培等工作相融合,每月进行一次实验交流,每一年进行1次小结。

(二)资料设备及科研手段

学校在研究经费上给予保障,学校图书室拥有各类专业参考书、科技情报资料及电子读物。我校对教科研工作十分重视,将进一步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抓实科研过程管理,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完善科研考核机制,保证课题完成。

十一、课题组研究人员及单位

1、参加课题研究单位:溧阳市西平小学

2、参加课题研究主要成员:

课题组负责人:袁荷娣

课题组主要人员:沈清陈建忠高琪潘丽萍陶静袁桂丽黄碧兰周兰君

十二、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