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导航

探索阅读心得

2020-12

篇一:《《小学智慧教育的实践探索》阅读心得》

《小学智慧教育的实践探索》阅读心得

中山市东凤东海学校孙燕

读《小学智慧教育的实践探索》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小学智慧教育的实践探索》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智慧教育不仅关注知识的创造,更关注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在“求知”的同时做到“求善”。是呀,让学生明白并做到,每天的学习并不枯燥,任何学习活动都是一次对于幸福的“体验”。让学生地了解自己,针对性地给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并选定了达成目标的路径,每个人都能够扬自己之长,避自己之短,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明白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行为。另外课外学习也是改变以往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进行课外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得到充分发展。如语文课外学习,让学生玩生字扑克牌、做手抄报、写绘画日记、书法比赛(或以优美句段为内容、或以古诗为内容)、搜集资料、参与学校的环境布置、给亲友送春联、给花草树木写简介等;数学课外学习有数学游戏、测量校园、一周家庭小会计、协助家长购物(发现数学问题)等。

通过阅读小学智慧教学的实践探索,我明白如何改变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也明白今后自己要怎样去改变教育模式,更新教法。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智慧教学的特点和先进性功能。

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对“善”的追求。教学不仅仅在于追求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关注其教育对象——学生,让其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才是教学真正的生命的所在。恰如诺丁斯指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关注孩子。我们应该教育所有的孩子不仅懂得要学会竞争,更要学会关心。教育的目的是应该是鼓励有能力、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健康成长。教学智慧的这一价值观取向,要求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如何思考、学习“智慧”。更要求有效课堂的智慧教育:

1、深入浅出的文本研读。文本研读是备课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教师深入研读文本,才有可能把握文本的全部资源、全部信息;浅出指在深入的基础上

跳出教材,设计出简洁而不简单的教学方案,这是智慧性教学实现有效性的必备条件,也是基础条件。

2、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场。戒除学生的浮躁心气,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美妙的情境里与知识原型直接会晤,这种学习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

3、合作中的真性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真性的参与活动基础上。只有学生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了,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4、情境中的多边对话。当教师和学生同处于文本的情境之中时,师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才能实现多边对话。这种对话的过程,是思维舞动体操的过程,是情感奔涌流泻的过程,是语言得到滋润涵养的过程,它绝对胜过各种刻板的练习安排。

5、适度的积累应用。知识的积累过程同样是一个应用过程,积累后的应用可谓水有源头,应用后的积累才显得更有意义。但是,积累要有度,符合学生年龄段的特点,不要盲目积累、无度积累,学而不用,势必造成死记硬背现象,使学生产生积累恐惧症。

6、发展性的评价激励。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每个学习细节给予肯定,或肯定其学习态度,或肯定其知识掌握的程度,或赞许起学习方法等等,都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有魅力和张力。

智慧教育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胡震珍的《小学智慧教育的实践探索》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推荐给我的朋友们。

2013-11-20

篇二:《群文阅读心得体会》{探索阅读心得}.

“群文阅读”听课心得体会

听了重庆沙坪坝小学许丽老师执教的群文阅读课和西南师范大学李玉文博士关于“群文阅读”的讲座后,我对“群文阅读”教学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以《故事的情节顺序》为主题“群文阅读教学”中,许丽老师用简洁而又亲切的语言带着三年级的孩子们在不同的童话故事阅读中,感受童话的魅力,同时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给孩子们带了快乐,让孩子们沐浴在书的芳香里,激励着孩子们去大量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

李玉文博士的讲座让我初步明白了“群文阅读”的特征。群文阅读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所谓“群文”,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现场,较短的单位时间内,要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那么从单篇到“群文”,对阅读教学而言,意义究竟何在?从她执教的课中,我明白了群文阅读的意义:首先是让师生回归到“阅读”的本原,其次,群文阅读是对真实阅读情状的模拟意义。群文阅读意味着“教”的改变,意味着你老师不可能讲太多话,不可能提太多问题,不能发起太多讨论;意味着老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不可能更深、更细、更透地讲析文章了;意味着你也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步步扎实;意味着你不能将“朗读”、将“有感情朗读”无限放大。“群文阅读”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因此,“群文阅读”,教

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因此,“群文阅读”更是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课堂上,如果要让学生读“一群”文章,就意味着教师要去读更多的文章,为此,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阅读积累!

此次活动,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形式,随之而来的还有关于阅读全新的思考和探索。这是一场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革命,革命需要坚持和尝试,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们是阅读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如何将阅读课上的得效、高效,需要我们不断尝试和改革。

篇三:《主题阅读学习心得体会》

主题阅读学习心得体会

西昌二小陈欢

这次主题阅读的学习让我大开眼界,领略了不同的授课方式。能够近距离切身观摩众多优秀主题阅读先驱者的课堂的确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我此次学习的深刻感受。

首先,本次学习加深了我对主题阅读的认识就一节主题阅读课堂来说,其实是教师把一种主题下的内容和知识的浓缩用之于课堂中对学生的扩展。主题阅读让学生带着主题来阅读,明确了学习目的,它涵盖了多种朗读方法,学生参与其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朗读形式组合在一种主题下阅读充分让学生得到展示。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展示中朗读水平在无形中不断得到提高,成为我们所欣赏的美读。因此在主题阅读下的美读不仅仅是单纯地一种读书,更可以是在学科整合下的一种舞台展示。就如在此次山海关南园小学的学生为我们呈现了一场主题阅读、学科与学校活动整合汇报演出令人印象深刻,不禁感叹孩子们子在形式多样的朗读中把课本中的词句搬上舞台,很有感染力,令人震撼。教师们频频鼓掌沉醉在这场别样的表演中。主题阅读让学生们感受到阅读的美好,同时也让老师在他们的美读中得到享受。震撼是我在这短短三天的学习时间里,南园小学的孩子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而这都是主题阅读的功劳。

我为那些孩子们自豪,同时对为我们展示主题阅读课堂的老师是一种钦佩。每堂美读设计都凝结了教师满满的智慧,是他们独一无二的设计,也更加体现了每个为我们展示美读课堂教师他们无限的创造力。因此我相信人的思想不同,而主题阅读又有很多的朗读方法,不同的搭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也会产生不一样的体验,每种尝试都可能是一种创新。主题阅读的开展会让教师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在师生互动中得到成就的快感,反之,它也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创新能力,因为这是创造的源泉。好的美读设计会让学生在阅读中找到情感的共鸣,教师已然成为了课文美读的专业设计师,课堂设计是门艺术,而美读课堂设计更是精致的艺术,教师就是一个个才华横溢的艺术家。

主题阅读在激励教师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同时让学生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一反面,相对于传统课堂主题阅读课堂让学生在相同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更大的知识量,从长远角度看学生通过量的积累会取得质的变化。这一点在南园小学的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另一方面,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很好的开发。例如,在美读中老师向我们展示的读写联动环节,这会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学生也成为了课堂教学设计的参与者,更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主题阅读打破了传统的读书方式,让我们看到学生的阅读兴趣由内而发,学生真正爱读书、好读书以致读好书。我觉得主题阅读的倡导让学生拥有了读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好读书,从而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提高其人文素养。在学生的学习中主题阅读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这对我们所奉行的终身学习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主题阅读的学习更多的是为我们展现未来语文教育的新格式,是我们语文教师所憧憬的理想课堂,这离不开教师的加倍努力和无尽的创造。归根结底,作为主题阅读中探索的老师,要不断学习,创新的运用主题学习的方法,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体验紧密结合,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断追上教育的主流趋势。

篇四:《《小学智慧教育的实践探索》阅读心得》

《小学智慧教育的实践探索》阅读心得{探索阅读心得}.

孙燕

读《小学智慧教育的实践探索》这本书,收获真是不少,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中国教育的主流。身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小学智慧教育的实践探索》就如同一盏明灯,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了认识,并对以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热情与信心。特别是书中有一些精典的语句,影响着我:智慧教育不仅关注知识的创造,更关注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在“求知”的同时做到“求善”。是呀,让学生明白并做到,每天的学习并不枯燥,任何学习活动都是一次对于幸福的“体验”。让学生地了解自己,针对性地给自己提出学习目标,并选定了达成目标的路径,每个人都能够扬自己之长,避自己之短,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明白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行为。另外课外学习也是改变以往单一的书面作业形式,进行课外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得到充分发展。如语文课外学习,让学生玩生字扑克牌、做手抄报、写绘画日记、书法比赛(或以优美句段为内容、或以古诗为内容)、搜集资料、参与学校的环境布置、给亲友送春联、给花草树木写简介等;数学课外学习有数学游戏、测量校园、一周家庭小会计、协助家长购物(发现数学问题)等。

通过阅读小学智慧教学的实践探索,我明白如何改变部分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学生,也明白今后自己要怎样去改变教育模式,更新教法。

我们常常说,教育需要智慧。何谓智慧如果说教育的智慧之源来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师智慧的表现则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学去影响学生。只有让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学习热情,教育者的指挥之源才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师才是完美无缺的智慧教学的特点和先进性功能。

教师的教学智慧在于对“善”的追求。教学不仅仅在于追求有效性,更重要的是关注其教育对象——学生,让其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才是教学真正的生命的所在。恰如诺丁斯指出: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关注孩子。我们应该教育所有的孩子不仅懂得要学会竞争,更要学会关心。教育的目的是应该是鼓励有能力、关心他人、懂得爱人、也值得别人爱的人健康成长。教学智慧的这一价值观取向,要求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使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如何思考、学习“智慧”。更要求有效课堂的智慧教育:

1、深入浅出的文本研读。文本研读是备课环节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教师深入研读文本,才有可能把握文本的全部资源、全部信息;浅出指在深入的基础上{探索阅读心得}.

跳出教材,设计出简洁而不简单的教学方案,这是智慧性教学实现有效性的必备条件,也是基础条件。

2、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场。戒除学生的浮躁心气,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美妙的情境里与知识原型直接会晤,这种学习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享受。

3、合作中的真性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真性的参与活动基础上。只有学生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了,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4、情境中的多边对话。当教师和学生同处于文本的情境之中时,师生之间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才能实现多边对话。这种对话的过程,是思维舞动体操的过程,是情感奔涌流泻的过程,是语言得到滋润涵养的过程,它绝对胜过各种刻板的练习安排。

5、适度的积累应用。知识的积累过程同样是一个应用过程,积累后的应用可谓水有源头,应用后的积累才显得更有意义。但是,积累要有度,符合学生年龄段的特点,不要盲目积累、无度积累,学而不用,势必造成死记硬背现象,使学生产生积累恐惧症。

6、发展性的评价激励。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每个学习细节给予肯定,或肯定其学习态度,或肯定其知识掌握的程度,或赞许起学习方法等等,都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有魅力和张力。

智慧教育实际上是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又表现为一种人生的境界。作为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才能了达到灵魂工程师高远而旷达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说:“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有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可见学生的智慧是靠老师去开启的,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成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师就一定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见得,至少我觉得自己就不是一个智者,只是一个比学生“多半桶水”的学习者。在我看来,智慧人人都有,当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决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胡震珍的《小学智慧教育的实践探索》一书中的这些精典话语总在我脑中回荡,我也想把这些话推荐给我的朋友们。

2013-11-20

篇五:《读书体会》

读《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体会

乔鑫{探索阅读心得}.

《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是由朱永新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的新世纪教育文库中的一本书,书中共选了十一位校长的办学思想,分别是:高万祥——做一个“学习型”校长,刘京海——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功,邱济隆——校长的思想是办学的灵魂,吴昌顺——教育科研导向的办学之路,李金初——改革、选择与发展,韦力——编织人才摇篮,冯恩洪——探索明天的教育,丁浩——校长的天职:促进优良师德规范的形成和履行,王志坚——建设现代化学校的思考,李敬光——学习、学习、再学习,敢峰——新世纪“根苗工程”构想与力迈学校的探索,供读者学习参考。

从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学校发展要素中,校长是关键。只有优秀的校长,才能为师生的成长提供宽阔的舞台,才能为学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阅读这本书,我有了,或者是模模糊糊地有了这样的认识: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1.教育科研是学校上新台阶的重要条件。通过教育科研,学校能突破原来的办学思路,找到新的生长点。在科研中,通过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能不断产生新的经验,从而形成新的思路,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2.教育科研是学校办出特色、办出风格的重要途径。教育科研是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办出自己的风格的“催化剂”,特别是薄弱学校,抓住教育科研,对走出自己的发展新路非常重要。

3.教育科研是加强学校凝聚力的重要因素。让师生在同一个改革课题目标下,各自承担相应的任务,在竞争中合作,合作中竞争,可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加强学校的凝聚力。

4.教育科研是培养青年教师与名师的重要路子。教师是办学最重要的力量,通过教育科研,可以让教师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探索阅读心得}.

5.教育科研是建立学习型学校的重要基础。真正好的学校,所有成员都应该是自觉参与并被组织到创造性学习中来的。能过教育科研,可以把学校所有成员组织到学习与研究中,从而使学校成为正规的学习场所。

校长该如何组织教育科研呢?这本书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参考。

1.校长要善于组织教师读名著、学理论。教育科研的生命力来自实践,但要驾驭实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论功底。因此校长要及时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优秀著作与热门好书,从而减少盲目,少走弯路。

2.校长要努力邀请名家谈经验、作指导。大部分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给我们许多启迪性的思想,听取他们的经验,接受他们的指导,能使我们一下子缩短摸索的历程,达到与他们对话的境界。名家及时告诉我们最新的教育信息,能帮助我们与外界进行交流,把我们带到广阔的世界。

3.校长应积极举办学术研讨会、科研咨询会。通过这样的活动,学校的科研水平能得到提升,教师以及校长本人的能力和知名度能得到提升,学校办学的境界和品位也能得到提升。

4.校长要善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学校教育科研的主体是教师,要搞好本校的教育科研,最主要的是要依靠本校的教师。因此,要采取各种办法,建立有力的导向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建设好教育科研机构与骨干队伍。

5.校长要适时提出一些教育科研的新的聚焦点、思考题。一是要把课题向特色方面,向可能引起重大突破的方面导引;二是要把课题往人家还没有做过或重视不够,但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的方面导引。

那么,校长自己又该怎样从事教育科研呢?

1.校长要选好自己的课题。一要站在教育科研的前沿,选择的课题要面向新世纪对学校教育的挑战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创新性;二要找准科研的突破口,要从关系全局而又较容易突破的方面入手;三要抓准科研的重点,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形成学校特色等重点来选题;四要结合自己的特长,根据自己的研究基础和条件来选题,提高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成功率。

2.校长要关注窗外的世界。校长在注意书中世界的同时,要热切关注窗外的世界。关注国内外形势和教育发展的最新信息、最新动态、最新趋势,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使自己的科研获得鲜活的生命源泉,开拓崭新的发展境界。

3.校长不能只当挂名的课题负责人。当了课题负责人,就一定要真正介入课题研究,坚持参加并主持课题组活动,坚持亲自动笔写论文、写研究报告,直接为学校课题研究作出贡献,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

4.校长要持之以恒地开展教育科研。教育科研贵在坚持,切忌急功近利,切忌浮躁。只有坚持才会有成效。教育实践中的科研素材只有经过我们坚持不懈地观察、思考、试验、总结,才能使之得到提炼,逐步形成、发展为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否则就会半途而废,空手而归。

最后,以冯恩洪最喜欢的座右铭作为我读这本书的心得: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篇六:《2010年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心得体会》

“探究式阅读”的课题研究在一线教师的不懈努力下已走近尾声,回首三年来奋斗实践的路程感慨万千。从不解到释惑,从探究到理解,从拘泥到扩展,虽说艰辛,却充满收获。现就我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阅读”与大家交流一下。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许多语文老师没有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没有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手段,没有找准启发探究的切入点,更可能所提的问题太难等等。受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的影响,学生总是被动地坐等知识,重知识记忆而轻问题思考,习惯于听老师讲解,习惯于背诵书本知识,忽略了语文这门课程的特殊性。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我多采用以下方法。

一、启发教学引导探究

启发式教学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中学语文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分析判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教师在引入新课时,或介绍写作背景,或表情朗读,或巧妙设疑,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这时,一句隽永精警的名言,一则简短而寓意深刻的寓言,一首流传千古的诗词„„都能成为教师手中的道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比如在教长春版教材中的《窦娥冤》时,借助电影《窦娥冤》中窦娥临行前的一段唱导入课文,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边阅读边探究:“窦娥冤吗?”由此引导开去,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涵。

2、把握恰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时机问题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的把握。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急于要求学生回答,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没有经过深刻的思考,没有结合课文内容做全面的剖析,这样的回答仍然是机械的。在教学中若能结合一些紧贴课文中心句和一些重点关键的语句提出种种疑问,无疑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大大拓宽思维的范围,提升思维的层次。

熟练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则能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新鲜感,促使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的形成,而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启发,可以获得更好的思维效果。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认知需要是学生学习中最稳定和最重要的动力。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要创设认知需要情境,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新的学习背景中,让他们感觉学习是解决新的问题的需要,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心理取向,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三、自主选择激发兴趣

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的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

化、个性化,尽可能变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1、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目标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因环境、条件、基础和个人爱好的不同,总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一堂课或一项探究活动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或自主确立。但教师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了教学中心。

2、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的内容

一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很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内容进行探究。在学习每一篇课文时,每位同学的兴趣着眼点均不同。有的同学喜欢朗读,就去探究课文该怎么读,怎样才能读出情,读出神;有的同学喜欢抓重点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思,就去探究一篇课文中哪些句子含义深刻,该怎么理解;有的同学不明白课文某些情节,就会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等等。总之,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提高阅读水平。

3、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伙伴

在课堂上,探究同一内容的同学可以组成临时探究小组,共同合作,这样每堂课的伙伴会不同,就有了多元的优势互补。课外的研究,学生更多地是愿意和自己喜欢的同伴共同探讨,商量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课题。

四、巧拨妙引教给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探究式阅读教学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要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在教学中教给自主探究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1、围绕矛盾处质疑

课文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2、扣住情境点换位

课文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产物和思想轨迹,在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去换位思考,使自己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当好工作人员这一角色,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研究课文,取得了较好地效果。

3、捕捉“空白”点延伸

课文是例子,更是艺术品,有许多“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捕捉这些启人深思、促人挖掘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是寻找探究之路的最好切入点。

引导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教学中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探究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教给他们探究的方法,为学生终生发展提供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篇七:《读书心得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彭煜坪

好的教育书,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理论背景,能洞悉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应该经过实践的检验,对具体的教学实践有指导意义。《静悄悄的革命》正是这样一本耐人寻味的好书。该书的作者佐藤学先生的大名虽然对于我来说是陌生的,但当我阅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我被书中深入浅出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师生互动观等所启迪,佐藤学先生的平易、深刻、务实的作风让我油然而生了钦佩之情。书中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颇有启示。“跨越国界相互学习”,这是作者和译者的希望,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

一、倾听比发言更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72页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27页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

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小朋友回答。记得我上小学时有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解放军驻守一个小岛,好象说到他们每天会给岛上的树浇水等等,集体情节记不清了。只记得老师要我们描述解放军叔叔的行为说明了什么,有好几个同学的发言都与老师预想的相差甚远,于是老师责怪我们不专心、不动脑筋,还一个劲得让我们再想“标准答案”。当时教室里一片寂静,真的是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一清二楚。最后老师点到了我的名字:“你来说说。”我从牙缝里小心翼翼地挤出了几个字:“说明解放军叔叔爱小岛就象爱自己的家一样。”老师一听来了劲:“用四个字来说。”“爱岛如家。”老师这才满意得笑了,教室里传出同学们如释重负的叹息声,教学才得以进行下去。我无意于谴责我老师的言行,只想说明如果我们一味的要求孩子们按我们预想的结果回答,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因此,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孩子发言的态度,认真地听取每个孩子的发言并做出敏感地应对,慎重地选用每个孩子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孩子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别人的讲话、互相交换意见的关系。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小朋友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你给大家讲故事或者回答问题时,最希望别的小朋友怎么做呢?他们说:“别的小朋友要听我讲话。”“大家要仔细听。”于是我告

诉他们:“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别人的尊重,我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别的小朋友在讲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仔细听。”当小朋友回答问题时,我会用眼神、手势等内肢体语言,提醒其他孩子仔细倾听,有时会给其他孩子布置任务“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讲得很好呢?”这样一来,他们听起来就比较认真了。

过了暑假,我班上的孩子们就要成为大班的哥哥姐姐了,我会采取各种有效的策略鼓励他们认真倾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自己也要注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敏感地捕捉教育契机和教育信息。尽可能地创造“润泽”的气氛,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

二、积极参加公开研讨

虽说只要把日常上课的情况如实地呈现出来就行了,但是随着公开研讨会日期的临近,每个教师多少都会有点担心。授课是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无论是怎样出色的公开课,也都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之处。何况,在某些人看来是精彩的课,换了别的参观者,评价可能正相反。因为参观者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是不同的,对授课情况的评价当然也就千差万别。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上公路开课的教师的胆怯、不安有与日俱增的倾向。

——摘自《静悄悄的革命》第87页

刚走出校门的时候,对公开教学没有惧怕的情绪,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随着从教时间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加,对公开研讨似乎越来越害怕,常常紧张得睡不着觉,头脑中一片空白。在佐藤学教授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们教师的文化,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同样的,也不希望别人来干预我的工作。”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

我想正如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我认为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在工作着,当然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得到别人百分之百的肯定。在这种思想的左右下,有时在设计活动时,甚至会考虑“如果这样做,别人会XX说。”但是经过许多次公开教学,我发现自己最大的进步就是考虑问题比较全面,会注意细节方面。

经过佐藤学先生的教诲,我明白了“只要平时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认真地培育他们的学习方法,那么根本不需要害怕。就算当天的授课以失败而告终了,我们要传递的信息也传递出去了。”在听取别人的公开教学时,我们应该抱着“无论从哪次活动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孩子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分享和谈论活动中的乐趣和困难,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三、迈向“学习共同体”

我觉得这本书里最让我感动的一点就是,书中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发展,也关注了教师的发展。这么多年来,学生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关注,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但我们多么希望在这洪亮的声音中也能听到关注教师的声音,千万别让教师成为教育的“弱势群体”。

所以,佐藤学教授在本书中提出未来的学校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学校不仅要成为“学生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而且也要成为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们相互学习成长的地方,成为家长和市民参与学校教育、相互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