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导航

县长在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艺术(竞技)展演开幕工上的讲话

2020-12

篇一:《2016年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

册亨县民族中学参加2016年册亨县民族民间艺术展演活动方案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展示我校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成果,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根据上级有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丰富校园生活

二、组织机构

(一)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黄学志(学校校长)

副组长:李志华(学校党总支书记)

韦万祥(学校副校长)

崔艳(学校副校长)

钟立海(学校工会主席)

成员:王平、王倩、石坚、陈光鲁、蒋官元、陈凌峰、黄成姣、程泽军、张金荣、王明金、李瑶瑶、韦昌华。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王平为办公室主任,张金荣、李瑶瑶、韦昌华为办公室副主任。

(二)组织领导和管理

各负责同志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并将相关材料交政教处汇总,各类节目5月中旬准备参演。信息中心负责拍摄、剪辑,确保资料质量。

(三)、工作要求

1、提前规划,保障及时。各负责人从4月初开始有计划地进行训练,各项活动开展经费预算于4月7日前汇总到政教处王平主任处,参演的各项表格由政教处王平主任组织统一填报

2、认真组织,注重实效。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坚持勤俭节约和量力而行的原则,力戒形式主义,杜绝功利化、时尚化、成人化的现象。

3、重视宣传,扩大影响。各组及时反馈学校活动开展情况,提高学校艺术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4、注重总结,促进发展。对展演活动的组织、实施、成效、特点、经验等进行总结,促进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同步健康发展。

5、全力以赴,为校争光。要借助本次活动,充分展示我校传统民族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成果,展示师生优良的精神风貌。

三、奖励办法(县级)

1.奖项设立

(1)体育竞技奖:各项目设一、二、三等奖。

(2)优秀组织奖:奖励各乡(镇)、县直学校以及获选参加全州展演的学校。

(3)艺术表演奖:各项目分设一、二、三等奖。

(4)艺术作品奖:各项目分设一、二、三等奖。

(5)指导教师奖:奖励获得艺术表演节目一、二等奖的指导教师(每个节目不超过2名)和艺术作品一、二等奖的指导教师(每件作品限1名)。

(6)优秀创作奖:奖励为本届展演活动原创的优秀艺术表演节目。

2.项目与分组

展演活动的类别分为:民族体育竞技类(仅初高、中学生)、艺术表演类、艺术作品类,具体分类如下。

1).民族体育竞技类包括:押加、100米三人板鞋竞速、100米高脚竞速、2*100米高脚竞速接力;

2).民族艺术表演类包括: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朗诵;

3).民族艺术作品类包括:刺绣、绘画、书法(篆刻)、摄影等。

四、对象与分组

艺术表演类和艺术作品类的参加对象为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在籍学生,分为小学组和中学甲组、乙组。

小学组为普通小学的学生;中学甲组为初中学生;中学乙组为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

五、各项目的具体要求

(一)艺术表演节目

1.声乐节目(张命全、黄如菊、李艳三位老师负责)合唱:合唱队人数在30-40人,钢琴伴奏1人,指挥1人(应为本校教师),每支合唱队演唱两首歌曲(其中一首应为中国作品),演出时间不超过8分钟。需提交合唱谱的电子版。

小合唱或表演唱:人数不超过15人(含伴奏),不设指挥,不得伴舞,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重唱:人数不超过5人(含伴奏),不得伴舞,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

2.器乐节目(暂由杨胜科老师负责)

合奏:乐队人数在40-65人,指挥1人(原则上应为本校教师),演出时间不超过9分钟。

小合奏或重奏:人数不超过10人,不设指挥,演出时间不超过6分钟。

3.舞蹈节目(李瑶瑶老师负责)

群舞:人数不超过36人,演出时间不超过7分钟。

双人舞或三人舞:演出时间不超过6分钟。

4.戏剧节目(黄成姣、李瑶瑶老师负责)

含校园短剧、小品、课本剧、歌舞剧、音乐剧等,人数不超过8人,演出时间不超过12分钟。

5.朗诵节目(黄成姣书记负责)

作品文体不限,须使用普通话,人数不少于2人,不超过8人(含伴奏),不得伴舞,演出时间不超过5分钟。需提交朗诵文稿的电子版。

(二)艺术作品类(赵权、郑海燕、罗睿、韦如兵四位老师负责)

1.绘画作品

国画、水彩/水粉画(丙烯画)、版画,或其他画种。尺寸:国画不超过四尺宣纸(69cm×138cm)对开,其他画种均不超过四开(40cm×60cm)。

2.书法、篆刻作品

书法、篆刻作品尺寸不超过四尺宣纸(69cm×138cm)。

3.摄影作品

单张照和组照(每组不超过4幅,需标明顺序号)尺寸均为14英寸(30.48cm×35.56cm);除影调处理外,不得利用电脑和暗房技术改变影像原貌。

艺术作品需提交作品主题简介和创作过程介绍电子文档(不超过400字)。

(三)体育竞技类(分男、女组)

1.押加(黄文祥老师负责):男生分50公斤以下级、52-60公斤级、62-70公斤级、72公斤以上级;女生分40以下公斤级、42-50公斤级、52-60公斤级、62公斤以上级(比赛前20分钟称体重,可出入1公斤),每学校每个级别限报名2人。

2.100米三人板鞋竞速(王定和老师负责):每学校最多报男女各2组。

3.100米高脚竞速(岑进福老师负责):每学校最多报男女各4人,可兼报接力赛。

4.武术、山龙表演(王平主任负责)

六、评选方式方法

(一)艺术表演类

声乐、器乐、舞蹈、戏剧、朗诵类节目,各学校在展演过程,以节目为单位进行视频录制,视频格式需转换为MP4或AVI上传到指定邮箱b4210341@163.或拷盘。

(二)艺术作品类

各类作品需上交学生制作原件,摄影作品需同步上交电子文档(邮箱b4210341@163.或拷盘)。

(三)体育竞技类

在县级艺术展演期间同步举行竞赛,比赛用器材由承办

篇二:《大方县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情况汇报(1)》

大方县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

情况汇报

各位代表: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县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毕节市中部,居住着汉、彝、苗、白等24个民族,总人口108万,少数民族人口占33.2%,重点分布在少数民族乡,其中人口在5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彝族、苗族、白族等,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边远乡村。目前全县有少数民族学校3所,其中民族中学1所,民族小学2所;“双语”教学点14个(其中:彝汉“双语”教学点4个,苗汉“双语”教学点5个,新增苗汉“双语”教学点3个,彝汉“双语”教学点2个);民族文化进校园学校24所。

二、我县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起步早,成效明显我县是多民族聚居地,具有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全省不可多得、极其珍贵的文化艺术宝库。县教育局、县民政局多次联合发文,要求在全县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来,全县学校积极在学生中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培养了民族团结精神,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取得丰硕成果,为我县多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增进—1—

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这项工作走在全市的前列,得到教育厅、民政厅的充分肯定。

(一)制度引领、措施有力。2010年,县教育局、民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方案》,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内容、形式、师资培养及“双语”教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12年,两部门又联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方案》,对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各乡镇也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各项活动,并结合实际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促进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示范带动,规范教学。2013年,县教育局、民政局联合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评选活动,以项目学校为依托,加强教材建设,规范教学,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至今,共评选了4所县级项目学校。各项目学校结合本地民族文化传统和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多形式的、符合教学规律和适合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并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2008年以来,我县农民画多次参加中央、省、市作品展并获奖,被中国农民画艺术中心收藏2件、省群艺馆收藏3件、市文联收藏8件、群艺馆收藏20件、县文化馆收藏168件,各种报刊、书籍选用教师作品62幅,选用学生作品58幅。这些成果对学校强化民族文化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特色鲜明、精彩纷呈。顺德民族学校以富有当地—2—

特色的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工艺、民族体育为主线,引导学校积极开展适合于本校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不少学校还把民族元素与现代艺术形式结合起来,编排创作教学活动项目。如学校自编的校园集体舞《乌蒙欢歌》深受学生喜爱。目前,全县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学校达24所,在校学生54375人,占学生总数的32.07%;理化小学注重挖掘民族文化,不断丰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学校先后成立了“苗娃合唱团”、“彝娃合唱团”,专门演唱原生态苗歌彝歌。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扬。

三、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初具规模、亮点凸显

我县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受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发展势头良好,为我县多民族文化发展繁荣、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师资队伍和民族文化传承人队伍得到加强。多年来,我县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鼓励、要求现有教师通过在职学习等形式提高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引进高学历教师、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民间文化艺术专才为兼职教师等方式,形成了一支学有专长、爱岗敬业的人才队伍。目前,全县共有专职教师近千名,其中国家级文化艺术传承人1名、县级传承人50余人。

(二)以“五个一”,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活动。一是为学生推荐了《奢香夫人》、《我的祖国》、《永远的丰碑》等民族团结的书籍,增长民族知识;二是开展学唱民族歌、学跳—3—

民族舞等活动;三是组织学生观看《奢香夫人》电视剧,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四是利用教师研修时间开展民族团结座谈会(讨论会),学生开展“少数民族优秀人物事迹”故事会;五是在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月,组织学生参加《我为民族团结做贡献》征文比赛。同时,我县还利用民族文化渗透课程,促进课程改革。

(三)营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广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在全县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如大方顺德民族学校,抓住区位优势,用彝语教唱歌曲;马场镇抬沙小学、以扒小学,鼎新乡则鸡小学的农民画进校园活动;马场镇木空小学的木勺画、彩泥画,赫拉格小学的十字绣进校园活动,鼠场小学的泥塑等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等,二是在少年宫展览师生创作反映民族民间文化的摄影、书画、手工刺绣作品。如“芦笙节”的来历、“斗马”的来历、“苗年”的来历、民族服饰等,许多苗族文化成为师生创作的源泉。学校成了继承和发展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一块园地、圣地,以人文教育为主轴的少数民族办学特色进一步得到彰显;三是民间艺人亲自到校指导师生开展刺绣学习活动。我县农民画家杨云珍、杨云富、吴正奎等民间艺人亲自到校指导师生开展刺绣学习活动;课间播放“苗娃彝娃合唱团”自唱的原生态苗歌,师生们在美妙的歌声中享受幸福。

(四)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各校不断探索文化艺术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实际,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有的学校成立了艺术团和各类艺—4—

术社团,不少学生在参加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各比赛和文艺展演中屡获佳绩。各校重视科研工作,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近五年来,获市级以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30余项,每年都承担有市级以上民族文化艺术类的科研课题。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发展不平衡。由于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一些学校对这项工作不够重视,开展工作不力。就全县而言,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在中小学中还远未普及,能够规范化开展的学校更少,这种状况与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县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制度建设和保障机制还有待完善。开展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文化、民族、财政等多个部门,目前从政府层面还缺乏有力的制度安排和保障机制,开展工作存在各自为政、投入不足、抓得不紧、无考核指标要求等问题。

(三)学校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经费短缺。目前除试点学校有少量经费外,其他学校未设臵学校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专项经费,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需要的教具、器材,主要靠学校自筹经费解决,数量有限,教学条件普遍不足。由于经费缺乏,教具器材不足,严重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推广和开展。

(四)民族文化艺术师资、教材薄弱。目前中小学中能胜任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师资很少,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需要。一些外聘的文化传承人,由于缺乏教学—5—

篇三:《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思南县第五中学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只有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实现文化传承,养成实现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特色。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意见》和省民委《关于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的通知》,以及县教育局文件精神,从2008年起,学校组织了“体育大课间”,成立了以校长秦重军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教师分组到学生中监督并参与大课间活动。活动主题:我阳光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活动时间:上午第二节课下后课间操30分钟;活动内容主要分为:蛇形跑、队形变换、徒手操、分组活动、放松操等。针对我校所处地区民间文化底蕴丰厚,地域分布较广,民族文化异彩实际和学校情况,将学校教师分成二十三个组,重点围绕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本土民族中较为久远文化教育,人情风俗,文化活动内容及开展的形式等方面内容,重点搜集了散落在四村八寨的民间歌谣、民间戏曲、民间风俗、民族饮食、民族英雄人物以及民间工艺制作等原始资料。几年来,我校为了传承发展我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民

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紧紧围绕项目学校要求,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学习宣传积极性,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全体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搜集资料,查缺补漏,用好每周两节民族文化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扎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我校民族特色,为深层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气氛,为学校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申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积累了很多经验,积累了很多资料,为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现对我校这几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民族特色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也是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我们紧紧围绕县传统文化,并在教学中去传承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不脱离人民群众,真正体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几年的努力,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特色教育品牌。

2、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凡是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各级领导以及民间艺人都深刻认识到,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精髓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化或遗忘,学校必须要紧紧抓住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整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唤起全民意识,为此,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校根据实际,结合上级部门的安排,积极组织,开展

各项活动,进行宣传发动工作。2011年6月18日,由我校老师组织学生自编自导的《茉梨花舞》参加“多彩贵州”选拔赛中获县“二等奖”。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文艺表演再次受到思南县内各地来宾和各级领导以及全乡民众的高度评价。我校以才艺汇演的方式三次成功地向县人民展示了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成果,为深入开展此项工作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3、增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友谊,为学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一中心,把学校工作与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与老百姓最关心的子女教育相结合,在访查,深挖的同时,不忘本职工作,把深挖资源与家访结合起来,收集老百姓对学校工作的各项意见和建议,同时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贫困户进行对口帮扶。这一做法,既收集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又帮助了老百姓,更难得的是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无形之中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名誉,为更好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创造了条件,大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许多民间艺人积极主动献计献策。为我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既节省了时间,又拓宽了空间。

4、拓宽了视野,调动了学生,改善了条件

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弥补了开展此项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每个年度,根据活动需要,我们都通过精心预算,购置了活动所需的一系列乐器、服装。这项投入,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