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导航

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2020-12

篇一:《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希望孩子受到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希望孩子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呵护。倘若孩子在学校磕着碰着了,有些家长当面就给老师难堪,因此,许多老师也抱怨:现在不光孩子难教,家长也越来越难伺候了。到底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激活家校教育的合力,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2、尊重家长、善待家长,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由于家长和教师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他们在经历、经验、思想水平、知识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种经验、思想和知识的互补,恰恰是双方自我提高的有利因素。班主任与家长谈话时,要尊重家长,面带微笑,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就象巨大的磁场吸引磁铁一样让人无法拒绝。不能一见面就告状,埋怨数落家长。结果,使家长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对着干。事实上,我们能够从家长身上得到大量信息,也能从家长的厚望中激起从事教育事业的崇高感和责任心。很多家长又能从老师身上汲取教育的知识技能和为教师的师德精神所感动。这样,教师与家长结成和谐融洽、互相信赖、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共同完成把孩子教育成才的重任。

我曾经目赌这样一件事。一个学生因为学习不好而且还经常捣乱,老师打电话把家长叫到学校,一见面就数落孩子的不是,一气之下还对其进行了讽刺、挖苦,当时的家长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并不是请家长就一定说好的,有些时候一定要讲究说话的方式,事后家长坚持把孩子转走了。我是这样认为的,虽然这样能解老师的一时之气,但这样什么作用也起不了,反而只能败坏我们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

(一)要有同情心,不势利

学生家长的社会经济地位有高有低,教师在与家长的交往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对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贫困或有残疾的家长,要富于同情心,努力帮助他们。而对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家长,不能阿谀奉承,更不能向家长提出各种不合理要求,否则将严重伤害学生及家长对教师的感情,妨碍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4、要正确地评价学生。

首先肯定学生的主流,避免挫伤学生及家长的自尊心。教师与家长接触,往往离不开评价学生。在家长面前评价学生,可以先请家长谈学生在校外的表现,而后教师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肯定主流,肯定进步,肯定成绩。这样彼此之间容易达到心理平衡。应该极力避免在与家长的交谈过程中,由于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产生老师和家长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学生”的心理阻碍,导致搞僵关系。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客观地、全面地评价每一个学生,使家长听后,觉得这是教师的肺腑之言,感到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是与家长的愿望相一致的,从而做到心理相容,共同教育学生。

再次要讲究方式,在共同语言上多交流,更要注意语言技巧。切忌挫伤家长的自尊心。因为家长都有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庄稼别人的好,孩子自己的好”,在他们心里,自己的孩子是不错的。假如,我们教师在家长面前尽说学生这不好那也不好,把学生看扁了,会严重地挫伤家长的自尊心,毕竟最差的学生也还有他的闪光之处。

?(二)要谦和,不要盛气凌人

教师与家长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在与家长交往时,需谦虚谨慎,讲究礼貌,营造和谐的气氛。这样才能缩短双方的距离,家长才会敞开心扉。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态度,则往往会给家长留下粗俗的印象,还可能造成情绪上的对立。

三、在交流中讲究艺术

同样一件事情,由于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其效果截然不同。

1.坚持“六要五不要”原则

当教师和家长交流时,一要坦诚相待,不要盛气凌人,这样家长才会敞开心扉,才能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重和信赖。二要实话实说,不要“添

油加醋”,将“恨铁不成钢”的怨气转嫁给家长,达到体罚学生的目的。三要一分为二,不要以点概面。“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一个学生的评价要一分为二,不要以点概面。把自己喜欢的学生说成一朵花,会使家长过分宠爱孩子,以至于放松了必要的管教;把某方面较差的学生说得浑身毛病,毫无可爱之处,会使家长对孩子丧失信心,增加孩子的敌视情绪。四要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死。孩子们正在成长,可塑性很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学会讲“只要„„,你的孩子就

会„„”。五要褒奖教师,不要推卸责任。教师之间应该互相配合,树立对方在家长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从而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尊重。遇到麻烦时,千万不要相互推卸责任。推卸责任会使家长认为教师之间不团结,师资力量差,甚至想把孩子转走。六要“多报喜,巧报忧”。当学生有进步时,请你一定要告知家长,哪个家长不喜欢听到自己孩子进步的消息?如果你把喜讯带给家长,你也高兴、学生高兴、家长高兴,何乐而不为呢?切记,表扬学生就是表扬家长,批评学生就是在打家长的脸。

2.讲究“进退”策略

当家长的意见与学校要求产生较大分歧而又难以协调时,我采取“退一步”的策略,通过不断地沟通使家长逐步转变态度。四年级时,小林插到我班住读。第一次和家长交流就知道孩子有尿床的毛病。我特地叮嘱生活老师一定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千万不要让其他孩子知道这件事。每天晚上,刘老师要多次喊他起床,毕竟孩子小,特别是冬天的时候赖床,喊不起来,有时候刘老师也睡着了,就导致孩子尿床了;有时孩子虽然起床了,但懒得穿衣服,这样一晚上折腾几次感冒了。当家长知道后,对着我劈头盖脸地训斥起来:“你们老师也太没责任心了,居然把我儿子整感冒了,我缴那么多钱得到的优质服务在哪儿?我要到领导那里去投诉你们。”此时我虽然可以说出许多理由,但我并没有跟小林的父亲争辩。当照顾好孩子后,我对小林的父亲说:“让我们共同想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吧!我也是爱小林的!我们都不希望孩子受伤害。”我宽容的态度,也让小林的父亲消了气。事后我积极主动与小林的妈妈交流,告知孩子的妈妈这可能是一种病,要进行药物治疗,并将孩子的药放在我办公桌里,我主动承担了每天给孩子喂药的

任务。我还拿出自己孩子小时候的棉尿片垫在小林的床单下,告诉刘老师换的时候一定要背着其他同学。经过多次推心置腹的沟通交流,小林的家长感动了,并到处为我们做义务宣传。以真挚的爱和宽容的心消除了家长的疑虑,退一步让家长改变了态度,也进一步融洽了家校关系。孩子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是难免的,在对待孩子冲突的问题上,家长的表现也是各不相同。对某些自我感觉高人一等的家长,我以爱为本,采取“进一步”的策略,不卑不亢,首先在心理上震慑家长,让他们觉得你是一个有骨气、有办事魄力的教师。然后心平气和地与家长交流应怎样正确对待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让家长感受到老师是爱每一个孩子的,包括他家的孩子。关键时刻的“进一步”既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又使人际关系变得更融洽。

3.遵循“对症下药”规律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因而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讲求艺术,“对症下药”,巧妙接待不同类型家长。对于知识型的家长,在虚心听取他们建议的同时,要冷静地分析,不能让他们牵着鼻子走;对于溺爱型

篇二:《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衡阳市一中宋桂林

班主任和家长沟通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沟通的方法上也有技巧,如果我们能加强这门学问的学习和掌握一些技巧,那么班主任的工作就会事半功倍,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古训有“养不教,父之过”。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家长对自己肩负的责任缺乏正确的认识,“重养轻育”的现象依然严重存在,有的甚至把责任完全推给学校,推给班主任,这就增大了学校及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只有当“家·教”相一致时,教育才能达到真正育人的目的。一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抵抗,那么教育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消极因素。而家校合作的基础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家·教”关系,这更是家校之间能否建立良好关系非常关键的一步。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当清楚知道,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家庭教育是庞大的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合力的重要分力,与家长建立融洽的关系,进行友好的合作,是形成这一合力的基础。但如果在沟通中不注意方法和艺术,就会使教育工作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那么班主任该如何与家长沟通呢?我结合自己的班主任工作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推销自己,赢得家长对自己的信任

每次新接一个班后的第一次家长会,我总是努力推销我自己。接班后的第一次家长会,总会有不少家长是第一次接触,正象我们想了解这些家长一样,家长也会十分关心他们孩子的新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他们同样希望能借此了解自己孩子的老师,以便确信他们的孩子是否能更好地学习与生活。因此,这接班后的第一次家长会就显得格外重要。要让家长们相信我这位新老师是一个好老师,是一位可以令他们信任的老师。只有让家长信任老师,甚至佩服我这位新老师,他们今后才会积极配合老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反之,如果家长对你这位老师心存疑虑,甚至有所轻视,那么,老师今后的工作也就难以开展。因此,我格外精心地准备了讲稿,毫不谦虚地告诉家长们我曾经取得的成绩,我的教育教学能力,让他们了解我。除此之外,我还在讲稿中比较清晰地阐述我对本班学生的教学、教育设想及准备进行的一些活动,同时,也借此向家长提出明确的要求,以求得

家长最初的配合与理解,给家长们一个好印象,从而使他们对我讲稿中所讲的内容深信不疑。

这一点很重要,这决不是在家长面前炫耀自己,而只是为了给家长一份信心,让他们相信,他们孩子的新老师是一个好老师,是一个有能力教好他们孩子的老师,只有家长对你产生足够的信任,他们才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老师,而这种信任也会对他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作用,最终也给了我这位老师一份能教好这些孩子的信心与热情。

二、以诚相待,和家长以心换心。

不管是家访还是家长来学校交换意见,我们应该立即转换角色,把自己当作这个家庭的朋友,与家长说话就变得容易多了,千万不要板起面孔去教育家长或指示家长怎样怎样,否则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家长来访时,我坚持起身欢迎,端椅递茶,家长走时要起身相送。而且要尽量使用文明用语,如“请坐”、“请喝茶”等等。这样就会使家长明白你是一个很有道德修养的班主任,为彼此间的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让家长知道你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事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优点和缺点、家庭基本情况以及你为这个孩子做了哪些工作等,最好拟一个简单的提纲。这样在与家长交流时,就能让他产生老师对他的孩子特别重视的感觉以及班主任工作细致、认真负责的好印象。这样从情感上就更容易沟通。让家长表达他的意见很重要,谦虚诚恳,专心倾听,会让家长感到自己很受重视。即使是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家长,在一个具有耐心具有同情心的善于倾听的班主任面前,常会被“软化”得通情达理。要认真耐心地听家长倾述,同时要辅以眼神、动作,间或插以“对”或“是”这样的短语呼应,最好是动笔记一下要点;同时要表现出对家长心情的理解,坦诚地与家长交流,这样可以对学生情况有更全面的了解。

三、讲求艺术,巧妙接待不同类型家长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长的文化水平、素质、修养不同,各个家长对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自然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时我们甚至会遇到一些粗鲁的家长,那就要求我们接待不同类型的家长时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

1、对于有教养的家长,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主动请他们提出

教育的措施,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充分肯定和采纳他们的合理化建议,并适

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学生家长一起,同心协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家庭教育其实是很有一套的,于是我就萌生了通过这些家长来激发其他家长的家教兴趣的想法,在一次家长会上我专门开辟时间让他们就自己的家教经验给其他家长做报告,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2、对于溺爱型的家长,交谈时,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的良好表现予以真挚的赞赏和表扬,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使对方在心理上能接纳你的意见。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指出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危害,耐心热情地帮助和说服家长采取正确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启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千万不要袒护自己的子女,因溺爱而隐瞒子女的过失。

3、对于放任不管型的家长,班主任要多报喜,少报忧,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孩子的发展前途,激发家长对孩子的爱心与期望心理,改变对子女放任不管的态度,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委婉地向家长指出放任不管对孩子的影响,使家长明白,孩子生长在一个缺乏爱心的家庭中是很痛苦的,从而增强家长对子女的关心程度,加强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为学生的良好发展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4、对于后进生的家长,我们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班主任最感头痛的是面对“后进生”的家长。面对孩子可怜的分数,无话可说;面对家长失望的叹息,无言以对。对于“后进生”,我们不能用成绩这一个标准来否定学生,要尽量发掘其闪光点,要让家长看到孩子的长处,看到孩子的进步,看到希望。对孩子的缺点,不能不说,不要一次说得太多,不能言过其实,更不能用“这孩子很笨”这样的话。在说到学生的优点时要热情、有力度,而在说学生缺点,语气要舒缓婉转,这样就会让家长感到对他的孩子充满信心。只有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了信心,他才会更主动地与老师交流,配合老师的工作。

5、对于气势汹汹的家长,我们要以理服人。教师碰到气势汹汹的家长往往也会热血冲头,碰到这种家长我们一定要沉得住气才行。碰到此类家长,最有效的做法就是面带微笑。在人际交往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它就像巨大的磁铁吸引铁片一样让人无法拒绝。班主任在面对家长的指责时,要克制自己的怨气;不要和家长争执,更不要挖苦讽刺学生而伤及家长,脸上要充满微笑,那么无

论是在多么尴尬或困难的场合,都能轻易渡过,赢得家长的好感,体现自己的宽容大度,从而最终消除误解和矛盾。

除此以外,教师还应掌握一些交流沟通的技巧。

首先,要称呼得体

称呼,往往是待人接物时说出的第一个词,就好像是一个见面礼。称呼得体,可以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称呼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愤怒,双方陷入尴尬境地。教师与家长交往时,初次交谈,应先问“您贵姓?”“您怎样称呼?”然后根据家长的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确定一个合适的称呼,并尽可能在不十分熟悉之前就记住这个称呼和对方的名字。记住家长的名字,家长会认为是老师对他的尊重。

其次,语气委婉、含蓄

教师在与家长接触谈话时,运用怎样的语气也将影响合作关系的发展。一般来说,采用命令、警告、责备、提意见和训话的语气,会使对方产生防御心理,成为合作关系的阻碍。教师应以热情、关心、委婉、含蓄的语气与家长谈话,如果再加上幽默和风趣,则更能使气氛融洽、和谐而轻松。这样才能奠定合作的良好基础。

再次,正确运用非语言技巧

非语言交往一般包括: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空间位置、穿着打扮等。教师在与家长交往时,应保持微笑。因为微笑在待人接物中式最珍贵的见面礼,是人际关系中友善、谦恭、融洽、和蔼、可亲等的代词。身体动作如手势、姿势等是非语言交往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与家长交往时,手势要与语言配合,运用准确、恰当、明了、清晰,不能含混不清,使人无所适从。教师的姿势应大方、端正,“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才能做到庄重、自然。此外,教师的穿着打扮应得体,与自己的性别、年龄、职业相符。服饰被称为物体语言,它不但向人们传出诸如性别、年龄等信息,同时还展现出一个人的品德、气质和风度,是人心灵的外在表现。如果教师穿着奇装异服,打扮矫揉造作,则会令人生厌,给家长留下不佳的印象,影响与家长的合作。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互补因素,两者配合得越默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要使家长的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关键在于{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通过沟通,教师与家长才能最终保持思想上的一致,才能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形成学校与家庭的德育工作统一战线。无论运用何种方式、何种技巧与家长沟通,最为关键的是要以诚待人,以心换心,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理论水平,这样才可以架起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篇三:《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一个孩子的健康、健全成长,仅靠学校或仅靠家庭都是不够的:教师观察不到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很难看到孩子在校的表现,需要的是两者之间的合力,教育才会有针对性和连贯性。应该说,这是校园人际关系中难度较大的一种关系。因为家长的职业不同、层次不同,教育孩子的观念也不同,要让他们都能与学校“步调一致”,真的很不容易。为培养创造性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大教育环境。教师与家长必须做到互相配合,和谐施教,共育新人。

一.“尊重”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尊卑、高低之别。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对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还要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和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与家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作为教师,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学生家长人格的事。否则会造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隔阂甚至对立,还可能引起学生对家长或教师的不满,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育效度。尊重别人是自尊的表现,也是得到别人尊重的前提,正如常言所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二、“家访”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

1、教师的家访。每次家访最好事先与家长约定,不做“不速之客”,以免使家长因教师的突然来访而感到不自在。家访一定要围绕事先确定的目的进行,最好请任课老师陪同。一方面显得较有诚意与重视,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师在家访中要有诚心和爱心,讲话要注意方式,要多表扬孩子的长处和进步。如果教师对家长抱有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爱心,那么,家长必然会成为教师的朋友。切记,表扬学生就是表扬家长,批评学生就是在打家长的脸。

三、“倾听”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任何教师,无论他具有多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都不可能把复杂的教育工作做得十全十美、不出差错。而且随着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长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的许多见解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加之“旁观者清”,有时家长比教师更容易发现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放下“教育权威”的架子,经常向家长征求意见,虚心听取他们的批评和建议,以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做,也会使家长觉得教师可亲可信,从而诚心诚意地支持和配合教师的工作,维护教师的威信。

与家长交谈的过程中要善于判断家长的类型,要根据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交谈方式:

1.对于知识型的家长:一般如实向家长反映情况,主动请他们先提出教育的措施和处理的意见,认真倾听。这些家长一般来讲比较注重对孩子的教育,他们观察自己孩子的表现经常比老师还要深入、细致、具体,作为班主任应虚心听取他们的建议。当然,班主任在听取家长意见的同时还要具有自己的判断力,要冷静地分析。每个班级都会有这样的一批家长,他们有一定的知识、修养,在教育孩子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与这类学生家长交谈后通常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对于溺爱型的家长:一般见面都要先肯定学生的长处,对学生好的一面给予肯定,再调皮捣蛋的孩子身上都会有一些闪光点,抓住他们身上的积极品质,那些溺爱型的家长更是希望听到班主任对自己孩子的肯定。要充分尊重学生家长的感情,肯定家长热爱子女的正确性,这样家长才会从心理上接受班主任。同时,也要用恳切的语言向家长反映情况,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于这样的家长,班主任要在肯定中提出要求,在要求中透着婉转。班主任的主要目的是要家长全面的了解孩子,从而主动地与班主任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3.对于脾气暴躁型的家长:这样的家长往往文化程度不太高,“恨铁不成钢”,学生一出现毛病,他们也不加分析就拳脚相向。与这样的家长沟通要特别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