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观后感
导航

宽容题目

2020-12

第一篇:《题目.宽容doc》

题目:宽容,永远的法宝

作者姓名:杨诚

教研组:语文

宽容,永远的法宝

“杨老师,杨老师,某某又和某某在操场打起来了!”活动课时间正在教室批改作业的我顿时气极了,怎么又是他?天天闹事,昨天才接受批评教育的小刘同学居然今天又管不做了,看我怎么教训他,我连忙跑到走廊上,向下一望,只见几个同学已经将打架的两个同学分开,不过其中最爱惹事的同学咬着牙,瞪着眼狠很地望着对方,只要劝架的同学离开,随时都可能再起事端,于是我连忙来到操场,参与事件的处理。

这时的我,充满了怒气,这孩子,天天给老师找事,作业还未改完,这又要耽误时间了,按平时的火气,也许会对这孩子教训教训,可是在我下楼的路上,总有一个问题萦绕在我脑海中,小刘这孩子怎么会如此管不做自己呢?教训教训他就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吗?肯定不行,一定得冷静,首先我得控制我的情绪,不能再火上加油那啦.

当我来到两个学生面前的时候,他俩也怒目相视,谁也不服谁,该怎样办呢?只能了解事件起因,才能有个基本的评判.于是我让他俩自我叙述事情的过程,俩个都把事件中对方的错误说得清清楚楚,忽略了自己在此事件中的不足,因而都觉得错误在对方身上,然后我又让他们只说自己干了些什么?这次仿佛他们也看到了自己的错误.其实开始就是一点小误会引起的,后来谁都不让谁就打起来了。不再先前的趾高气昂,慢慢埋下了脑袋,只要认识到了自己有错误,解决问题就轻松多了,

后来俩个孩子都主动承认了错误,握手言和后,我让小刘单独留下,帮助他分析几次和同学打架的共性,都是对同学不够容忍,不够宽容造成的。我对他说:“其实像刚刚发生的同学打架,老师也怒气冲冲,如果我不够容忍和宽容不同样教训了你们吗?那样老师不也同样犯错误了吗?”是得,老师,我也是管不住我得手吗。小刘连忙补充到。“老师,你打我们没犯错,那是我们不听话。”听了学生的话,我真地被他得宽容和理解感动。真的不知说什么好,于是我让他离开,他和我说了再见,高兴地回到了教室。

此时的我反思平时的教育行为,偶尔教训学生表面是一种教育学生的方式,其实和学生打架也没有多大的区别,不过是一种强权,一种不感抗争的力量.现在教育行政也把教训学生当做是体罚或者教育违规.对比我们的错误做法与学生之间的打架行为对比,其实并不是不能容忍的事件,我们教师必须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容忍学生犯下的错误,其实我们成人不也经常犯一些小错误,更何况是一些心理素质不够稳定的天真无邪的孩子呢?

后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总能冷静的面对,发现犯同样错误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只要不犯同样错误不就是好样的吗?

对待学生,要求不能太苛刻,其实他们真的天真烂漫,正是他们幼稚可爱,才有我们教育工作的其乐无穷,才有丰富多采的教育教学生活,每当学生犯了错的时候,我们一定用冷静的心,用审视的眼客观的分析,用宽容的心、博大的爱去帮助他认识改正错误,使孩子逐渐走向成熟和成功。

2011.8.23

第二篇:《教案题目:《宽容》序言》

《宽容》序言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理解文章的象征意义和“先驱者”“守旧老人”两个形象的典

型意义。

能力目的:培养对含蓄内容多方位的理解概括评价能力。

德育目的:学习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先驱者精神。

教学重点

对类似寓言故事的课文内容的多方位理解、分析、评价。

教学难点

对“宽容”精神的理解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方法

在学生不知教学内容的前提之下先以故事形式讲述课文内容,着重请学生谈对此故事的理解,教师可按回答内容的不同层次板书并简要点评。在出示课文标题后指导明确作者蕴涵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人物典型意义。结合课文最后一句,联系人类发展史理解宽容精神。

教具准备

投影胶片,投影仪,录音机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在背景音乐下看图讲述故事(或制成动画边播放边讲述故事)注:教师必须深情投入

二整体感悟

《读〈伊索寓言〉》给了我们不少启示,同样一个故事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那么,你在这则故事中读到了什么?

可能出现的理解:

1贫穷、落后、反动的根源在于无知、愚昧、闭塞。

作者明明白白把故事中人生活的山谷称为“无知山谷”把他们的统治者称为“守旧老人”,他们的视野狭窄,知识浅薄,生存方式原始,所谓“宁静”是死水般的停滞,所谓“幸福”是麻木不仁的满足。一场干旱就会让他们一筹莫展。但他们把固执和偏见视为天经地义,把自己封闭在令人窒息的空间里。迷信和闭塞使他们拒绝任何新知,把真理视为异端,打死先驱者。

2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

无知山谷尽管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用法律和迷信把人们禁锢得死死的,但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早就有一些男男女女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走出去。先驱者更是杰出的代表,为真理而奋斗献身,把人们引向了新的自由。

3要使真理的发展畅通,就要保证思想自由,要采取宽容的政策。真理最初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如果象无知山谷那样,对先驱者不但不予保护鼓励支持,反而倒行逆施,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道路上的曲折。自由的氛围是思想发展的绝对必要的条件。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无知山谷原来奉行的真理是守旧老人传播的古书上的话语,但先驱者用走出去的实践告诉大家山那边是一样的美好,可闭塞的人们不相信。当人们迫于无奈走出去后才发现事实正如先驱者所说,守旧老人的话是错的,可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5穷则思变,开放获得重生。

大自然固有的规律是适者生存,在大自然威力下匍匐、苟活的人群必将面临被淘汰的命运。在严重的干旱面前无知山谷的人们陷入生存绝境,穷则思变,人在死与生的进退关口总能爆发出生命的最大能量。山民们自毁旧有的法律,守旧老人的规矩,自发地离开上帝划定的家园,走向新天地,重又过上幸福生活。

6先驱者的悲惨与荣耀。

先驱者冒着死亡的威胁走出无知山谷,然后是爬着回来,想带领大家走出山谷,直至行刑的前一刻还在传播新知,但山民的乱石砸死了他,何其可悲。但当灾害降临时人们想起了他,重获新生后向他忏悔,在石头上刻下他的名字,世世代代感恩朝礼。

7守旧者的猖狂与灭亡。

守旧老人实践着我即是法律的训条,可以任意决定他人的生死。他们残忍地判处先驱者死刑,那时是多么猖狂。但当灭顶之灾到来后,他们无力改变现状,在人们集体叛乱后竟然让车夫带着他们一块离开山谷,多么无耻,他们所代表的法律、秩序也烟消云散。

8愚民政策的可怖。

山民们崇尚并畏惧守旧老人是因为祖上传下来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除了守旧老人谁也不懂,而书的神圣不可侵犯只是因为它是一千年

前由一个已不为人知的部族写下的,书上说,上帝的旨意已经决定了天上人间万物的命运,对山那边的事物应该一无所知,直到世界的末日。于是他们莫名恐惧外出,莫名憎恨试图外出的先驱者。

9今人的幸福是用前人的鲜血换来的。

山民们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走出山谷,这时他们发现先驱者在密布的丛林中已给他们留下记号指明道路,山民按照先驱者的指引来到山那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如果没有先驱者明知叛逆但历经万难地走出去,明知会死却满身伤痕地走回来,山民可能就会饿死在山谷,他们的幸福是用先驱者的鲜血换来的,

10时间会还人以公道。

先驱者历经艰险带回来的真理被人当成谬论,自己则被作为教人作恶之人推下山崖。若干年后人们发现自己错怪了救命之人,他们在石碑上刻下先驱者的名字,世代感激。谬误可能会蒙蔽一时,但不会蒙蔽一世,时间会将真相公布,会还人以公道,而人的价值也只有经过时间的淘洗才会最终体现。

三回扣课题,理解分析

1、以上同学们谈了各自对此故事的不同理解,接下来我们来看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这篇文章叫《〈宽容〉序言》。

①序言是什么?

明确:序言又称序、序文,也称导言、引言。一般放在书的前面。序言有自序、他序之分,自序偏于说明著作宗旨、撰写作者、写作意图、写作过程、编写体例,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或者说明同这部书有关的一些事情。他序常常要对作者、作品介绍和评论,或对书中观点作引申和发挥。总之,序言和书作的内容有关。

②作者通过《〈宽容〉序言》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给读者讲述了一个“创新”与“守旧”两大势力斗争的故事,并通过对无知山谷村民生活状态的描写和“先驱者”“守旧老人”形象的塑造,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本文的中心,人类思想要健康发展,人类社会要文明进步,人类必须具有能接受异见的宽容的胸怀。

③如何认识文中的“先驱者”和“守旧老人:?

明确:这两人显然不是具体人物。守旧老人整日对着一本神秘莫测

的古书苦思冥想,他恪守旧律,视先驱者和真理为异端邪说,他是传统的、过时的、带有偏见的祖宗律法的象征,也是威严与残酷的象征。先驱者敢于怀疑祖先的智慧,敢于冲破专制主义的桎梏,敢于艰苦跋涉探索外面的世界,敢于再回来告诉人们自己的发现,敢于面队审判和死亡,是他把人们引向新的自由、新的光明、新的幸福,他是人格精神崇高,不断追求光明,有匡世救民之志,有不怕牺牲精神的开拓者的象征,也是新思想、新生物和真理的象征。

④《宽容》一书体现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明确:提倡思想自由,提倡理性,赞美对异见的宽容,反对以愚昧无知顽固凶残的态度扼杀真理。

2、这篇很象寓言故事,叙述笔法又象散文诗的不同一般的序言是谁写的?

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

明确:威廉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生于荷兰鹿特丹市,后来在德国和美国读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他善于用极其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欢。他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这样的作品,大多数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著名的如《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宽容》等,早已有了中译本,对我国一整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

四联系历史,理解精神

在序言的最后,房龙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那么,发生在过去的有那些事呢?发生在现在的呢?

提示:《宽容》最初出版于1925年,1940年重版。

明确:1、普罗米修斯向人类传授各种知识和技能并带来了火种,被上帝钉在高加索山上不断遭受折磨,但他始终坚强不屈。

2、苏格拉底提出“塑造生命的不是上帝而是我们自己”,但被雅典人认为是最危险的分子,教给人犯罪与不满,被判死刑,但他直到行刑时还在用自己追求的真理开导人们。

3、布鲁诺坚持太阳中心说,被判在宗教法庭的监狱里呆了七年之久,一六00年在火刑柱上被烧死。

4、法国数学家加罗瓦中学时代就创立了代数新理论,用根式解代数方程可能性的判断问题,三次向法兰西科学院递交研究报告,两次被丢失,一次被判为“完全不能理解”,使他在二十一岁时就死了。

5、商鞅变法被车裂,王安石变法遭贬谪,潭嗣同变法被杀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遭嘲笑,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论被一致反对。

6、房龙提出:一切不宽容来源于恐怖。“社会刚摆脱了宗教偏执的恐怖,又得忍受更为痛苦的种族不宽容、社会不宽容,以及许多不足挂齿的不宽容„„只要这个世界被恐怖笼罩,谈论现在,谈论发展都是浪费时间。”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世界还处在一个较为混乱的黑暗时期,人们对幸福高尚前景的憧憬被隆隆的炮声彻底打破,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在如此条件下产生希望,一时间,恐怖造成了“不宽容”。

五发散思维,课堂小结

1、学了本文,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提示: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加以引导。

明确:①对待不同的意见或批评我们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冷静以后会发现对方可能是对的,这些意见、批评能让你受益非浅。

②没有宽容就没有人才的脱颖而出,没有宽容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平相待。没有宽容就没有社会的安定。

③探索者、先驱者的精神是可敬的,我们在学习上要有怀疑精神、创新精神、献身精神,这样才能开辟新天地。

④对这篇别具匠心,不拘一格,与众不同的序言,我们也应采取宽容的态度,借鉴学习。

⑤在现今的社会,如果要发展就要对自己不宽容,不松懈,要有敢于挑战的精神,这包括个人,也包括企业、国家。

⑥我们也不能对任何人或事一味地宽容,得过且过,将宽容发展成为漠不关心,我们要对自己、他人、社会负责。

2、总结

荀子说过,“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希望大家做一个贤智博粹之人,有一颗宽容大度之心,因为宽容能让你平和安详,能让你博采众长,能让你不断进步。而同时对强者的不屈服,对自己的不满足,在发展中的不宽容又会促进个人和社会的进步。那么让我们做一个既宽容又不宽容的现代人。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2阅读《宽容》一书的跋——《这个故事还没有结束》。

3有兴趣的学生可阅读《宽容》一书。

第三篇:《2014年中考作文热点题目预测导写(3)—宽容》

“宽容”话题作文导写

□商丘金阳光作文学校高杰

合作伙伴,中国青少年写作研究会实验学校,豫东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

强的一所专业作文培训学校,连续多年被商丘市教育局评为民办学校先进

单位。2009年通过国家商标总局审核,成为国家级保护品牌,是专业从

事中小学生作文阅读培训的著名品牌。电话:15836810037

宽容是大海,它能容下江河,也能容下小溪;它能容下竞游百舸,也能容下一叶扁舟。宽容是高山,它能容下鲜花,也能容下荆棘;它能容下参天大树,也能容下一棵小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纪伯伦说过:“一个伟大的人有二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宽容。”马克•吐温说过:“紫萝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品格,是一种修养,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境界。常言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让宽容伴我们一路同行吧,让宽容的美德永远与我们同在!请以“宽容”为话题写篇文章,材料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写好这篇文章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丰富的材料。

材料是构成文章的物质基础。因此,充分准备与宽容相关的材料是写好本次作文的前提与基础。恩格斯在谈到文学作品的创作时,曾深刻地指出,倾向即作品的主题思想不应该特意地指出,而应当让它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要做到“自然而然”,就要在准备与选择材料上下功夫,而不能材料选得一塌糊涂,使人读后不能明确地感受到什么。一篇好的文章好就好在“言之有物”。

就本次作文而言,要做到“言之有物”就必须事先有充足的材料准备。可以广泛选取关于宽容的名人事例做为事实论据,且详略得当地去写,这样能够做到确凿可靠,使得观点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如果能够恰当引用一些名人名言如: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曹操)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还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对别人表现宽容。(莎士比亚)宽容,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柔,使坚强的人觉得这样世界高尚。(马修·阿诺德)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文章就会取得以一当十的效果,且会增强文章的意蕴与内涵。

2、独特的感受。

一个人绞尽脑汁,费心劳神写出一篇文章,总要使读者有所感染,有所启发,有所感受,有所启迪,有所思考,甚至想使读者振聋发聩,大彻大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使读者拿到你的文章后有强烈的读下去的愿望,甚至边读边发出会心的微笑,边读边引发深刻的思考。一句话,必须有可读性。而要做到有可读性,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你对材料的认识,你对生活的理解与思考,这种感悟与思考必须是你的真情实感,是你的真切独到的感受,这样的文章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读者读后才能得到感染与共鸣。这要求在文章写作上要努力做到有强烈鲜明的时代精神。应当关注人们最关心的话题,应论证当代最先进、最正确的思想;应写我们生活中新鲜活泼的事物,表现我们所处时代代表一定发展趋势、具有本质内容的思想精神;文章要有新角度、新层面、新挖掘、新认识、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别人没有想出来、写出来的,这才是你的独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