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写景作文
导航

文化型景区深度开发

2020-12

第一篇文化型景区深度开发
《2015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调研报告》

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调研报告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都是与经济高度融合的新型现代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其意义就在于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文化既可以给旅游提供一种真实的体验,也能展示一个地方的独特所在,而旅游则可以将文化具象的传递,文化和旅游二者彼此约束彼此促进。

近几年,我国把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由此我县与时俱进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积极提升文化旅游的品牌影响力,也促进了全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是,纵观目前我县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尤其在文化旅游的发展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本文通过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入剖析,就如何打造文化旅游强县提出建议,以期对发展**县特色旅游业有所帮助。

一、**文化旅游资源基本状况及相互融合现状

1.文化旅游资源基本状况。**县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是关**通往西域古丝绸之道必经之地,人文古迹众多,有古人类遗址、古石窟石雕等106处,馆藏珍贵文物30余件。关山40万亩原始森林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其中,着名的**景区距县城38公里,有观赏、保护价值区域约120平方公里,景区内群山巍峨,森林茂密,物种繁多,文化遗迹丰富,有大小景点100多处,是我国先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现存秦、汉皇帝祭祀炎黄二帝的上、下畤遗址,有"秦皇祭天第一坛"之美誉,是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避暑采风的理想之地。在民间,马尾荷包、藤编、刺绣、剪纸、根雕、陶瓷等民俗艺术独具特色,洋芋搅团、罐罐茶、核桃饺子、玉米糁饭、凉粉鱼鱼等风味饮食远近闻名,贴近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曲子戏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药王撒籽"、"双凤献宝"等美丽传说增加了游客的趣味性、神秘性。

2.当前文旅深度融合情况。我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奇秀的自然旅游资源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前景。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日益重视下,文化与旅游正日渐融合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规划编制进一步科学合理。紧密结合县情实际,科学编制了《**县旅游业发展规划(2015-2025)》和《**县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明确提出我县旅游开发必须挖掘和融入**地方文化,并对文化旅游相关产品、重点项目以及生态环境与文物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规划。编制完成了《关山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区(**片)建设性详细规划》、《玄**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近期建设项目规划》和《全县城市亮化造景总体规划》,《米家沟生态园景区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也已启动实施,进一步凸显了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发展思路。

二是城市文化旅游初具规模。近年来,全县倾力投资过亿元,打通了**旅游专线,相继完成了秦皇祭天广场、**景区综合开发、南汭河风情线、雷神山生态园工程和黎明川农业旅游观光带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规划任务。实施四馆两中心、人民广场、**影剧院等12个大型公共文化场所,截止目前,全县建成国家3A级旅游景区3个,星级旅游厕所12座,在建四星级宾馆2家,三星级宾馆5家,商贸步行街、大型购物场所4处,客运公司3家,旅游商品定点销售点2处,开通20条环县城县内公交车,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相继对社会免费开放,城市文化旅游格局初具规模。

三是对外整体形象进一步树立。主要是坚持每年组团参加西安、**、**、**等国内旅游交易会、旅游宣传推介会,开发活性炭雕**、滋补中药材和工艺玻璃等系列旅游商品,举办了**各类旅游摄影大赛,征集**主题歌曲、形象宣传口号,印制了手提袋、招贴画和地图册等宣传品,特别是成功举办了庆祝建党90周年大型演唱会、**新貌摄影大赛及中国摄影家大PK**站采风活动、"诗画关山山水**"全国摄影大赛及金秋关山文化旅游节,在全国知名媒体上,对全县自然资源、人文历史、地域文化进行了广泛宣传。

四是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特邀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成立了**省**山(**)历史文化暨旅游开发研究会,深度挖掘**独具特色的先秦文化、齐家文化和祭天文化,编辑出版了《**历史文化研究文集》、《**揽胜》、《**诗话》、《聚焦**》等宣传文献与书集。及时加固修复上关石拱寺石窟,及时成立保护机构,积极开展了非遗普查工作,组织举行曲子戏调演、"非遗成果作品展"、"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等活动。至目前,全县共有包括曲子戏、陶瓷工艺、打乐架在内的各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12个。

五是特色文化旅游探索起步。整合我县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物保护单位资源,建成了石堡子三线文化主题展览馆。以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项目开发为途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农家乐58家,正在创建农家乐专业村2个。发挥工业产业优势,在安口正在建设陶瓷文化产业园,积极探索开辟工业旅游线路。

二、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县在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实践,但从实际情况看,我县旅游业仍处于观光型的初级层次,"重山水轻文化"现象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旅游主体文化特色不明显。风光旅游产品的开发没有充分利用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自然景观中原有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很好展示。如各大景点的导游解说词仍以介绍自然造型为主,缺少对景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宣传;部分历史名人和山水文化资源虽已出书成册,但缺少宣传与应用,仅成为摆设,鲜为人知。二是文化体验活动匮乏。能够让旅游者真正融入其中的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项目不多,缺乏有轰动效应和市场带动力的产品。三是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开发欠缺。对能体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内涵的可视性旅游商品、民间工艺品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开发,特色旅游商品街(店)建设几近空白,直接影响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和消费量,制约了旅游产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产出。四是实施品牌化战略不到位。近年来虽然也举办过多次节事活动,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促销作用,但由于后续跟进工作不到位,以至于使"办节"成了"一办就结",变为短期行为,没有形成叠加品牌效应。

三、对策及建议

(一)系统研究,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叠加,只有选择那些具有市场价值、同时具备在旅游产业上发光发热的文化资源,才能真正推进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建议组成专门队伍,系统整理研究我县历史文化脉络,特别是对秦汉祭**历史史实,上关石拱寺、铜厂沟等文物古迹资源,曲子戏、陶瓷工艺、打乐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找准与具体旅游景点、项目的结合点,做好包装策划和市场营销研究,为推动自然资源与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融合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打造精品,进一步提升产品档次。围绕打造"诗画关山山水**"的形象定位和建设"中国西部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基地"的总体目标,着力打造叫的响、有震撼力的精品力作。一是加大精品的开发力度。加强煤陶文化、祭天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深度挖掘、整合、开发各种旅游资源,以打造"诗画关山山水**"旅游品牌为抓手**、雷神山、双**"一点十线"旅游景点,积极培育休,依托闲度假、文化体验、康体养生、乡村旅游、演艺摄影、文物博览等特色旅游产品。二是加大产品的创意力度。加快实施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以文化提升旅游的魅力,快速推进书画、摄影点建设,集中力量建好三线文化、陶瓷文化展示等一批特色园区。三是打造城市文化旅游品牌。根据城市文化底蕴和旅游发展的要求,按照建设"中等工业化现代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定位,将城市作为一个文化旅游产品来经营,在新城建设中,加强旅游功能的提升,规划城市休闲街区、旅游体验区,精心策划包装"一轴四片"城市发展新格局,城市功能有效弥补乡村旅游接待设施数量少、配套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带动县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县城成为融文化展示、民俗体验、休闲观光消费购物为一体的都市旅游经济带。

(三)创新营销,进一步树立整体形象。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消费,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消费,就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充分利用地方文化、媒介和其它手段树立鲜明的**旅游品牌形象。一是注重文化资源的灵魂作用。在宣传**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凸显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精髓,以"祭天文化"、"生态文化"的鲜明文化吸引游客,让旅游推动**文化的传播。二是把旅游要素作为文化旅游的宣传点。要将能够体现**文化特色内涵的宣传口号和标识融入各个旅游景区。在景区(点)道路标识、导览牌以及景区入口处和景区内部重点突出**旅游口号和标识;在餐饮(吃)、住宿(住)、交通(行)、景区(游)、购物场所(购)、娱乐场所(娱)等服务场所重点体现**文化相关内容和特色,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文化旅游形象,让游客在接受服务到参观旅游的任意一点感受到浓郁的文化,使**文化旅游形象深入人心。三是重视**文化的节庆活动,深度融合**旅游。进一步办好金秋关山文化旅游节、全国知名书画、摄影家采风活动等一系列重大活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突出表现**特色文化内涵,做到既有亮点,又有规模,以此吸引媒体和游客的眼光,进而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力。四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开发演艺及旅游纪念品市场。依托**艺术团,从乡镇和三支一扶中选拔有文艺特长的干部,组建高水平的演艺公司,在景区定期演出,开发陶瓷、玻璃、砂器、药材、核桃等一系列融纪念性、收藏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四)突出特色,大力丰富文化体验活动。如今的旅游,已经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游客更多是追求玩得开心、游得舒适,而不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到一个地方。一是围绕旅游业"娱"字要素,让游客参与到活动中来,如利用天然的大量丛林地带,开辟狩猎场所,让喜欢狩猎的游客过一把瘾,同时开辟诸如攀岩、速降、漂流、探险等娱乐项目,让大量游客参与其中,即可增加游玩内容,还可以增加景区收入。二是整合芦苇画、粟贴画、制陶等工艺资源,组织游客参观各类艺术作品,现场展示并体验制作过程。三是打造一批文旅结合的特色业态集聚区,如集中建设特色工艺品一条街、特色餐饮一条街、酒吧茶楼一条街、休闲娱乐一条街和民俗一条街等,丰富游客的文化体验活动内容,使游客完成日间游览后能有另一种精神享受和文化观摩。

第二篇文化型景区深度开发
《2015赴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文化工作考察报告》

为学习借鉴文化工作先进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我盟组织了文化工作考察团于2015年11月17日至27日,对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部分市的文化工作进行了学习考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这次文化工作考察是我盟近年来文化系统进行的规模较大的一次学习活动。行署对这次考察活动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盟文体部门进行了充分准备,按要求精心确定了考察路线和考察内容。全盟组成了由行署分管秘书长为团长,盟文体局、广电局主要负责人为副团长,各旗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分管文化工作的旗县市(区)长、文化广电局局长为成员,共计26人的锡盟文化工作学习考察团。考察团先后赴云南省昆明、丽江、德洪,贵州省贵阳、安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等6个市,实地考察了与文化工作密切相关的靖江王城、木府等历史名城和天龙屯堡、青岩古镇、丽江大研古镇、束河古镇及南蛮部落、东巴文化村落等14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古镇村落,期间观看了《云南映象》、《丽水金沙》、《勐巴拉娜西》、《多彩贵州风》、《梦幻漓江》5台精彩的大型民族歌舞晚会。学习考察活动结束后,在锡盟驻京办事处(北京小汤山疗养院)召开了考察交流座谈会。会上,考察团各成员紧紧围绕学习考察所见所闻,结合个人感受体会,围绕做好本地2015年的文化工作和积极筹备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文化活动、加快民族文化大盟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大家普遍认为,这次学习考察活动组织有序,内容充实,学习借鉴到许多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开阔了视野,开拓了思路。特别是三省区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民族文化的挖掘利用、旅游和文化的完美结合、文化产业的培育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二、西南三省区发展文化工作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有力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统筹规划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所到考察地区在规划、布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时,都是站在全局的战略高度,把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及中心工作来抓。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地区特点,准确进行产业定位,提出明确的发展目标。如:云南省丽江市以实现文化和旅游业“二次创业、提质增效”为目标,确立了文化和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积极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文化旅游,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良好的决策和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文化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强化文化旅游管理部门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职能,形成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联动机制,各部门都在围绕文化和旅游业做文章。政府政策性引导拉动、多元化投资文化旅游产业的大格局已经形成。

(二)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突出品牌效应。西南三省区始终坚持实施精品战略,突出抓好了生态和民族文化特色旅游资源的有机结合和综合开发,努力打造靖江王城、木府、丽江古城、玉龙雪山等文化旅游品牌。围绕文化发展旅游,注重对民族文化的深度开发,大力培育文化旅游市场,加快精品文化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建设,开发特色多元化民族旅游文化产品,打造文化旅游名市。塑造了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等人文资源品牌,使文化成为旅游的灵魂,旅游成为文化发展的依托。

(三)加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宣传和促销。我们每到一地,首先进入视野的是旅游景点、文艺表演的大型宣传广告。各地制作的宣传册、磁带、VCD等宣传品精美别致,引人注目,宣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丽江市通过举办“让世界了解丽江、让丽江走向世界”、东巴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及参加世界遗产论坛、中欧国际论坛和参加“国际游客最喜欢的中国旅游城市”等评选活动,提升了丽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国内外游客从了解丽江,进而来到丽江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西双版纳对歌舞节目《勐巴拉娜西》的宣传更是细致入微,游人从进入机场到观看演出前半小时的整个过程中,始终都有主要演员通过手持宣传册、光碟、扩音解说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促销活动。

(四)多渠道投入资金,努力改善文化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文化产业首先需要投入,没有有效投入就难以形成产业规模。西南三省区在实施政府主导型的文化旅游产业战略的同时,注重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一是以更加开明和开放的姿态,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出台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和跨国公司进入文化旅游市场进行开发和经营,形成了多元化投资体系。如:云南省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通过以旅游资源为抵押或以景点门票收入为抵押的方式争取银行贷款,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丽江市先后投资3亿多元,对地震后的丽江古城进行综合改造,拆除了不协调的建筑物,建设了排污系统、消防报警系统等,修复了古城原貌,特别是深入开发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使丽江市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3项桂冠的地级市,创造了“民族文化与经济对接、世界遗产保护与带动旅游发展”的“丽江现象”;丽江市的一群土生土长的文化人,用一笔3360万元的世行贷款,恢复重建了享誉海内外的“丽江木府”,推动了民族旅游文化的发展,被世界银行和文化部分别确定为“文化产业的典范”。二是不断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功能,重要的景点都有标准化的机场,各大旅游城市和景区间都有铁路、公路纵横连通。赴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文化工作考察报告来自范文先生网-.suibi8.,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三篇文化型景区深度开发
《2015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

方案一: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

一、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以惠东永记生态园为例,设计中就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

1.1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

例如在永记生态园的新规划中,稻田生态区“动植物共生系统”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稻鱼鸭萍种养共生模式;果园生态区采用“立体种植业”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鱼塘生态区设计采用“食物链、加工链式生态农业”类型——猪鸭鱼草相结合的种养模式。这些生态农业类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将各生态元素以食物链串在一起,相互转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质,由此形成良性物质能量的生态循环,体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另外,为了提高生态园的经济效益,生态园中蔬菜栽培区采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有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将会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园主要的“生态旅游”核心内容,体现“绿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1.2观光旅游区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1.3科普教育功能区

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发展是相统一的,旅游科普是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的统一产物。旅游科普是以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开发农业资源,利用农业资源的新兴科普类型[1]。它的引入将解决目前困扰我国现代观光农业和科普事业发展的诸多瓶颈问题,缓解我国农业科普客体过多的沉重压力,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旅游科普规划时应遵循知识性原则[9]、科技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例如可以通过在生态园中设立农业科普馆和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这样生态园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二、生态园基础设施规划

2.1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5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宽1.2~2m。

2.2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2.3园区绿化设计

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助性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全园内植物布局目的,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

方案二: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

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是集旅游功能、农业增效功能、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随着城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都市休闲游的兴起,促使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需求持续增长。观光休闲农业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开发运作模式。通过逐渐带动引导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地方自然资源优势,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汕尾也不例外,现在人们的生活需求更加丰富,追求多元化、立体性的生活方式,以减轻工作压力,调节生活平衡的愿望与日俱增。但是,全市境内目前尚无一处集休闲、娱乐、观光和健身于一体可供人们工作之余休闲娱乐的生态园,建设一个生态园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红海湾xx村自然条件优越,村风淳朴,村内无任何有污染的企业,公路直达本村,距深汕高速入口20公里,离汕尾市区也只有25分钟的里程,距红海湾风景区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经营目标:形成汕尾社会各界人士休闲养身会所,品味正宗汕尾海滨野生鱼类,虾类,果蔬园等健康食品,尽情享受农夫乡村田野农家生活,把红海湾xx村生态园打造成最具汕尾海滨特色的绿色生态园和农家休闲中心,提高红海湾、xx村社会知名度带动xx村经济发展。塑造“汕尾海滨,鱼米之乡”标志性绿色生态园。红海湾xx村生态园以村自然风光为主体,共计总面积xx亩,分三个方面形成。

一方面挖土坑面积为xx亩,以四大家鱼养殖为主,不仅可以提供外需也可以让宾客自己垂钓挑选入菜。

另一方面面积xx亩,是生态园的中心,园区的主要活动空间都布置在这一边,初步规划将在沿岸建成绿色长堤、垂钓亭台、休闲小筑、渔人码头,最浓墨重彩的要数点缀在水面如同绿色珍珠般的一个小岛,岛上将根据需要建设休闲烧烤区、垂钓台等一系列具有汕尾特色的建筑,营造汕尾海滨的生活方式。让在都市中疲惫的人们惬意地享受汕尾海滨的放松、舒适和毫无压力的生活。在岛上可以玩玩水、钓钓鱼、看看书或约三五知己打打麻将、打打牌,享受远离喧闹城市的快乐生活。还可以品尝汕尾特色的绝无任何污染的地方特色水产、新鲜的蔬果等,辅以农家土灶的烹饪方式,享受一下原汁原味的汕尾农家风味。

再者以xx亩为种植区,周围都是当地农民种植的草坪,与水面结合,四季常绿,草坪是我们生态园的一大特色,让宾客在休闲时体验农村的田园风光。分别开避名贵树种种植区,果树种植区,精品水果种植区,大棚生产区,家禽散养区五个区,让宾客在休闲之余各需所取,既给宾客提供了无污染、无公害的美味食物,又让他们在紧张的工作生活节奏之外体验轻松愉快的农家乐。

全国新农村建设实施委员会专家高剑锋表示:“生态园将1600多年前陶渊明所设想的梦里桃花、生活富足、人与人怡然自乐的和谐社会理念变为现实。将农业生产与休闲娱乐结合起来,描绘出一幅城乡田园生活的和谐画卷。生态园创造性地开辟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型模式。”全国高科技农业循环产业发展中心执行副主任宋喜来表示,农业生态园这种农业模式在全国有不少家,主要是建立和推广高科技农业的项目与合作模式,最终达到村里满意、管理者满意、承包者满意、地方政府满意。所以这个项目还要靠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才能真正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文化型景区深度开发

红海湾xx村生态园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设计原:(1)因地制宜,凸显基地特征(2)以人为本,满足多方需要(3)以绿为主,倡导生态建设(4)贴和时代,彰显现代社会生活文明特质(5)放眼未来,注重可持续发展.

一、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生态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和度假村的进一步建设等。另外,生态园规划必须结合生态园所处地区的文化与人文景观,开发出具有当地农业和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服务社会。

二、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基于某些观光农业生态园缺乏拳头产品,难以深度开发的现状,生态园规划应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园区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旅游型观光农业精品。另外,要发挥生态园已有的生产优势,采用有机农业栽培和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形成产品特色,营造“绿色、安全、生态”的主题形象。

三、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生态园主要是以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高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生态园的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它的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

四、绿色消费,形成品牌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将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田园景观、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和园艺核心技术,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进行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园”。在“绿色消费”已成为世界总体消费的大趋势下,生态园的规划应进一步加强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区的规划,以有机栽培模式采用洁净生产方式生产有机农产品,并注意将有机农产品向有机食品转化,形成品牌。

五、园林规划,生态布局

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生态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5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宽2m。

六、科学排灌,保护环境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七、绿化设计,四季常青

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助性场所(餐厅、垂钓区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以上,落叶树占20%以上,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全园内植物布局目的,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

方案三: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

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业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农业生态园也称农业休闲园,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是集旅游功能、农业增效功能、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它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一、农业生态园面临的问题

1.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

观光农业生态园建园主要目标是进行生态示范,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功能。但一些生态园的设计并没有结合其建园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充分发掘现代生态园丰富的资源内涵,因而造成园内功能分区不明确、旅游线路设计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资源。另外,以旅游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受本身规划设计影响,客源渠道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到较远城市的外地游客。再者,园区提倡采用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园内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生态知识贫乏,致使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比较混乱。

2、旅游形象定位模糊

生态园开发既以观光农业为核心,就需要整体定位和科学思考,需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农业和旅游开发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现在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只是凭籍温暖的气候及特色风情,大建别墅和娱乐场所,开发大规模度假村而偏离生态农业旅游主题。如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农业生产和布局单一,没有突出兼具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旅游”特色和“绿色产业”优势,导致观光性不强;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只盲目追求“大而全”,没有“培植精品”的观念,缺乏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所以整个生态园形象不明显,品牌不突出,没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最终导致旅游项目单调,缺乏吸引力,难以深度开发。因此,在制定规划和投入资金时应突出主题、把握方向,避免偏离“农业旅游”的主题,失去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特色和优势。文化型景区深度开发

3、生态示范作用不强

观光农业生态园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以生态农业作为农业观光的基础,体现“整体、循环、协调、再生”原则和“生态文化”内涵。有些生态园开发只以观光农业为幌子,单纯追求营利,没有采用生态农业的模式来设计和生产,生产的无公害产品也是以高投入换来高产出,没有完全遵循有机农业的生产模式。这种缺乏文化内涵的生态园经济,其投资价值和发展潜力将大大降低。所以,也就很难起到相应的生态农业示范作用,同时也不具备通过有机农业来进行绿色食品生产的能力,很难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

4、农业科技示范性不强

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观光旅游,它更是一种注重保护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观光农业作为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质是具有休闲、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科普旅游。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普存在很大的市场空白,这一空白与我们现代农业发展新方向——观光农业形成了完美的互补,旅游科普就理所当然成了观光农业和农业科普发展的新方向。大多数生态园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普教育中心和环保教育宣传基地,无法为当地大中专院校提供课外实习基地和小学环保教育基地。再加上导游素质较低,所以生态园很难发挥相应的教育功能,对周边地区推广和示范现代农业技术的效用性不强,无法为我国农业和科普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农业生态园规划原则

1、规划原则和指导思想

1.1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生态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和度假村的进一步建设等。另外,生态园规划必须结合生态园所处地区的文化与人文景观,开发出具有当地农业和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服务社会。

1.2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基于观光农业生态园缺乏拳头产品,难以深度开发的现状,生态园规划应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园区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旅游型观光农业精品。另外,要发挥生态园已有的生产优势,采用有机农业栽培和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形成产品特色,营造“绿色、安全、生态”的主题形象。

2、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现代化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应该是一个具备多种功能的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有机农业绿色园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从而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2.1生态农业示范园

观光农业生态园设计采用多种生态农业模式进行布局,目的是通过生态学原理,在全园建立起一个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生产力,获得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实现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并对边缘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进行示范,体现生态旅游特色。

2.2、观光农业旅游园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将紧紧围绕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田园景观、当地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在体现自然生态美的基础上,运用美学和园艺核心技术,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进行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形成具有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园”。

2.3绿色食品生产园

在“绿色消费”已成为世界总体消费的大趋势下,生态园的规划应进一步加强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区的规划,以有机栽培模式采用洁净生产方式生产有机农产品,并注意将有机农产品向有机食品转化,形成品牌。

2.4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

通过在园区内建设农业博物馆、展示厅等,对广大游客和中小学生开展环保教育和科普教育。同时应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及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把园区规划成农业技术交流中心和培训基地以及大专院校学生实习基地,体现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科普功能,进一步营造旅游产品的精品形象。

3、生态园整体规划方案

3.1、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

3.2、生态农业示范区

另外,为了提高生态园的经济效益,生态园中蔬菜栽培区采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有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将会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园主要的“生态旅游”核心内容,体现“绿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3.3、观光旅游区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4、生态园中其他规划

4.1园路规划

依照园林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生态园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园务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园路布局既不会影响园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园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园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生态园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生态园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园林主干道宽约5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园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宽1.2~2m。

4.2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生态园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园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园工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4.3、园林绿化设计

生态园内的绿化规划,均以不影响园内生态农业运作和园内区域功能需求出发来考虑,结合植物造景、游人活动、全园景观布局等要求进行合理规划。全园内建筑周围平地及山坡(农业种植区域除外)绿化均采用多年生花卉和草坪;主要干道和生态公园等辅助性场所(餐厅、科普馆等等)周围绿化则采用观花、观叶树为主,全园内常绿树占总绿化树木的70%~80%,落叶树占20%~30%,保证园内四季常青。总之,全园内植物布局目的,既达到各景区农业作物与绿化植物的协调统一,又要避免产生消极影响(如绿化植物与农作物争夺外界自然条件等)。

第四篇文化型景区深度开发
《浅论徽州文化旅游深度开发》

浅论徽州文化旅游深度开发

陈莉贵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

一、引言文化旅游,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和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身后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作为古徽州域名唯一传承地的徽州区,青山绿水,粉墙黛瓦,犹如秀丽婉约的徽派山水长廊,由于历史上山重水复的独特地理条件,完好地保存了大量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遗存。徽州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高价值的旅游资源。

二、徽州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目前,徽州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旅游者对于博大精深的徽文化,还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的浅尝辄止,无法体味其真正的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惋惜和遗憾。

1.定位不明显,缺乏整体规划。徽州文化遗存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价值不等、分布相对较广,开发的难度比较大。不少地方在开发中存在着简单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一些景点发展没有从长远角度来规划旅游发展蓝图,缺乏高标准的形象定位与策划,致使

第五篇文化型景区深度开发
《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1-8-2信息来源:《新西部下半月》作者/付冰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和物质基础。峨眉山大庙飞来殿具备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但有着“古建筑博物馆”的美称,其朝拜庙会的历史也渊远流长。然而大庙飞来殿景区的旅游发展却相对滞后,重要的原因就是旅游产品内容单一,形式陈旧,旅游产品与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脱节与错位。面对峨眉山市积极打造“中国第一山”的历史性机遇和日益激烈的旅游市

1、相关概念

(1)旅游产品的开发,就是深入分析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特点,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向旅游市场提供新产品,以更好的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可见,旅游产品的开发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现有旅游市场的改进;二是开发旅游新产品,两者的目的都在于满足旅游市场的需

(2)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是在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基础上的进一步开发,即更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挖掘资源内涵和潜在功能,提高产品吸引力和竞争力,使产品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带来更大的综合效益。在深度开发中应该注意:首先,深度开发不是全面开发,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开发;其次,深度开发是在现状上的进一步开发,包括创新;再次,深度开发的目标是促进旅游系统的优化,富民强旅,提升旅游产品和旅游地核心竞争力,获得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环

2、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的必要性

以某一或某些吸引因素为核心而形成的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可划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等几个阶段。旅游景点都要经历的从无到有、逐渐兴盛,然后又逐渐衰落直至很少有人问津的发展或演进过程,称之为该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保继刚,楚义芳,1999引起生命周期阶段发生变化的原因是该处旅游资源的吸引能力的变化。随着时间的进展,供需两方面都可能出现新的变化。例如供给方面可能会出现环境污染或接待能力不足或旅游服务质量下降,这些都会影响旅游资源的吸引力。需求方面则可能会因时尚潮流的变化而发生兴趣转移。所有这些情况,特别是需求方面的变化,最终会导致该地旅游资源吸引力的衰减。从理论上讲,以某项旅游吸引物为核心的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终有其终结之时,这只不过是时间或早或晚的问题。但是在实践上,人们则可以通过设法采取各种措施来延长其市场寿命,其根本办法便是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深度开发现有旅游产品,更新和再生其吸引力,使其年年添新,岁岁有异。

峨眉山市旅游业一直存在“山城分离”的问题,峨眉山市内旅游资源资源利用率低。大庙飞来殿旅游产品开发长期以观光为主,但对具有较高市场需求弹性和经济效益的休闲度假等衍生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结构合理的多元化产品体系,从而造成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

1、民俗活动旅游项目相对发达。尤其是每年正月初八,大庙飞来殿庙会是少有的壮观和难

2、旅游产品没有突出古建文化的独特,旅游产品以观光项目为主,内容相对单一,缺乏多样性和互补性。不能满足日

3、乡村旅游项目发展缓慢。大庙飞来殿周围田园风光无限,但是乡村旅游尚处于待开发状

4、休闲度假项目的缺失。大庙飞来殿景区环境清幽,太极气场和风水格局之说使之成为度

5、基础设施不完善。目前,从峨眉山市内几乎没有通往大庙飞来殿的专线车,制约了游客

1、景区入口设置入口牌坊,着重进行色调、色彩等着色修缮工作,形成一个具有显著识别功能、集文化和建筑小品于一体的标志性建筑。牌坊风格要与古建筑群及其文化氛围和周围环境

2

(1)大庙飞来殿的管理人员和讲解人员均身着宋元明清时期的服饰,扮演不同朝代身份的

(2)民俗演绎。在节假日、周末或节事日,演绎黄氏家族在祭灶神、七巧节、端午节、祭

(3)撞钟祈福。撞钟祈福的活动一直以来受到中外游客青睐,很多游客可以借撞钟,讨个文化型景区深度开发

3

大庙飞来殿是我国宋元明清木结构古建筑的集粹,也是我国古建筑文化的演绎的实证。恢复飞来殿、香殿、九蟒殿、毗卢殿、观音殿、山门。不同建筑单元以图表形式,通过不同朝代风格进行介绍、展示不同朝代古建筑的特色和优缺点。一来让游客了解我国宋元明清古建筑的博大精

本文借鉴旅游资源学、旅游市场学、旅游开发与规划学、旅游地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中心地理论等,结合大庙飞来殿的旅游产品开发条

件,在市场分析与定位的基础上,对大庙飞来殿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进行了研究。文章的核心部

[1]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陈文君.广州都市农业旅游深度开发探讨[J].热带地理,2005,(9).

[3]冯学钢.皖西南旅游深度开发战略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2004,

(11).

第六篇文化型景区深度开发
《2013年--白云山景区深度开发研究及修建--可行性报告》

XX湖—白云山景区深度开发研究及修建性详细规划

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大学人文学院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委托单位:XX省水利水电建设管理总站

XX昱龙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负责人:董事长高级工程师

编制单位:XX大学人文学院

规划负责人:教授XX省城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

参加规划人员:旅游美学硕士生导师硕导教授所长

博士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副教授

讲师

讲师

讲师

讲师

教授副院长

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

旅游专家

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总经理工程师

目录

第1篇基本概况

第一章自然地理

第二章人文环境

第2篇风景区旅游资源评价

第一章资源调查与评价

第二章各片区综合评价

第3篇风景区开发可行性分析

第一章产业背景分析

第二章区域背景分析

第三章可利用条件分析

第四章市场分析

第五章景区接待容量分析

第4篇营销规划

第5篇景区规划

第一章规划目的与范围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

第三章主题定位

第四章形象标志

第五章旅游区划分及功能设置

第六章中心旅游区——XX湖修建性规划方案

第七章配套游览区规划方案

第八章旅游线路组织规划

第6篇土地利用及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章土地利用规划

第二章配套设施规划

第三章环境保护及生态保育规划

第四章安全防灾措施规划

第7篇规划实施及效益分析

第一章规划实施

第二章主要项目投资估算

第三章效益分析

第8篇风景区经营管理

编制说明

一、基本情况

依据长顺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XX湖—白云山风景名胜区涵盖长顺县所有风景点,是长顺县所有旅游风景点的组合体,即所有风景点均属XX湖—白云山风景区范围,并分为XX湖(含广顺古镇)、白云山、青龙山、格凸河四大风景区。其中:XX湖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并省级风景名胜区,格凸河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白云山为中国历史名山、XX佛教名山之一;景区内的广顺写字岩、广顺神仙古人类遗址、交麻洞葬、付家院岩画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肖国宝烈士陵园为XX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风景区的开发以XX湖为中心,本规划以XX湖为重点。

二、编制依据

相关技术规范及《XX湖——白云山深度开发研究及规划方案》作为本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工作开展前,对XX湖——白云山深度开发展开-5-

第七篇文化型景区深度开发
《旅游景区开发复习要点》

第一章导论

1.了解旅游资源、旅游景区、旅游目的地的概念

2.了解旅游景区的分类:开发型旅游景区与遗产型景区

第二章可持续发展观、地方感与旅游体验论

1.旅游景区管理的两大主要任务:①资源与环境保护②教育、休闲与游乐。

2.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资源的完整多样、游客畅爽体验、社区受益、投资商得到合理回报。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4.生态旅游的常见形式:文化型生态旅游、科普型生态旅游、生活型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型生态旅游。

5.马斯洛的五层次需求理论对应的经济时代文化型景区深度开发

6.高峰体验标准:畅爽

第三章旅游景区开发的影响与控制

1.旅游业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旅游业发展对社会文化的正、负面影响

第四章旅游产品配置

1.不同类型景区开发依托的资源类型。

2.餐饮、住宿、交通单体产品的配置。

3.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文化遗产型景区、自然遗产型景区的核心产品。

第五章旅游景区空间规划与布局

1.江西派中“龙、砂、水、穴、向”五要素的选择。

第七章旅游景区营运管理

1.游客数量的调控

2.游客不文明行为的管理

第八章旅游景区解说系统

1.解说系统的两种类型:自导式解说服务和向导式解说服务

2.旅游解说系统的五大要素

第九章旅游景区示范与标准

1.国外工农业旅游的起源

第十章主题公园管理

1.主题公园的起源

2.我国主题公园的代表模式:珠江模式和长江模式

3.上海迪斯尼的兴建

第十一章旅游度假区管理

1.旅游度假区出现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旅游度假区选择的资源条件

3.区位选择因素的权衡:资源型、资源——客源型、客源型

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1.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的一种就地保护形式。

2.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的行政主管部门。

3.世界地质公园的评审指标: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保护管理基础、世界对比。

4.违规建筑,何去何从?

5.旅游胜地出售给个人的行为。

第十六章文化遗产景区旅游管理

1.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类

2.不同属性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3.不同历史文化遗产的不同保护方式

4.理性看待古城开发与保护

第十七章国外旅游景区管理的经验借鉴

1.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

2.中心城镇对旅游开发的依托作用

第十八章中国旅游景区管理的热点与趋势

1.景区门票到底能不能涨?该不该涨?

2.类似凤凰古城这类保护完好的古城发展旅游,该不该收费?

3.中国申遗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