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素材
导航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段

2020-12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解读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解读学习心得

从小就开始触及唐诗宋词古文等中国传统文化,所以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解读这门选修课时是基于对中华文化的个人情怀,也是出于我自己应该可以应付得来的自信。但是即使在临近课程结束的现在,我也不能说自己对老师所讲解的内容领会许多,只能说还有很多书要看,还要多多付出努力才可以,以下我就先依据自己目前领悟的部分和学习课程的感受来做一些文字陈述。

一、关于理论学习

本学期,老师重点讲解《易经》、《道德经》、《坛经》三部经典之作,解析了各部分文字的字面意义,分析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带领我们探索字里行间的哲学思想及思维方式。

《易经》部分理解最深的是其对人生态度的表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影响中国思想文化数千年,除了作为占卜之术被大家喜爱以外,其中还有许多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伦理观念、审美意识以及价值系统都可以在《易经》一书中找到自己的根。从有所追求、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个终极目的来看,《易经》与《老子》是相同的,两者所不同的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方法。《易经》提倡积极进取,也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易经》提倡的“自强不息”、

积极进取精神,也不是提倡任何时候、在任何条件下都积极进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合适行动的时候就要积极地行动起来,在需要停止的时候也要明智的停止,要依据当时所处的时机而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行动,要充分地把握住机遇,而不是不顾客观条件的盲目行动。这一点与太极八卦图中的阴阳两极又是相对应的,物极必反,要学会在变化的环境中采取变化之策来达到最终的目的是蕴含于《易经》几乎所有的卦象经文之中的核心思想,要努力地生活,勤奋地通过个人正面的付出来实现理想,但是同时要视实际情况来变通成功之路上的某些小步骤。

《道德经》作为道家著作,集中体现了老子所秉承的哲学思想精髓,代表性的“无为”的观念遍布字里行间,强调凡事都应任其自然发展,即使迫不得已需要干涉,也要通过合乎自然规律的方式来解决。另一个理解角度则是指不妄为、不过度而为,事物发展不应使其超过事物自身生存发展的必要限度,“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橹。功成身退,天之道。”、“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关于“无为”,还要注意它所指的不为私欲、无心而为的一面,去掉私欲蒙蔽,才能真正令万物各顺其性命。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表象上只是“无为”一词,但老子这样说是有具体情境背景的,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无为”之法,“无为”为什么可以作为经典之作中的核心思想

流传千百年而不衰,其中的奥妙是真正理解领悟之人才可以明白并付诸于实际,指导自己的人生方向的。《道德经》中也是强调要实现人生意义的,只不过实现途径看起来似乎有些消极,其实老子也许只是告诉我们顺应“道”而行事相对来讲要方便一些,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最好不过的了。毕竟,一味地向前冲也是不明智的,找寻事物之间的规律,像水一样灵活地采取适当的方式解决问题。现代人流行的时间可以治愈一切的思维方式,不也是与老子的思想相呼应的吗?很多事情,即使你拼尽全力也不一定可以找到突破点,既然能做的都做了也改变不了什么,那又何必执着,倒不如先把事情放一放,任其自然发展,说不定期间还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坛经》是佛家著作,语言通俗易懂,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需要你细细去摸索,才能有所参透。书中讲惠能大师不识字,但却从形而上的方面真正理解了许多人生问题,把世间万物看得很透彻明了。不论于佛家之人来讲还是与世俗百姓来讲,“不执著,放下”恐怕都是最难做到的了。不执著于外物世界,内心也就可以做到禅定了;放下对物质本身为何物的追求,也就顿悟解脱了。在《坛经》看来,“见二”是凡夫俗子的认识状态,是一种妄念或无明;而不二则是一种客观的认识,是智者所为。以中道的精神达到不二状态,也就是认识了佛性。《坛经》中对不二中道思想的论述较好地显示了佛教分析或看待事物时

的一种基本态度,在中国古代有重要影响。《坛经》之中“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一句实际是禅宗,特别是惠能系统之南宗禅的基本修行要求。认识自性清净心或佛性是解脱的必由之路,因为向内认识自己的本心或向内见自己的本性是获得觉悟的主要体现,是惠能等禅宗祖师所一直强调的基本修行路径。对于平常人来讲,这一点其实也就是要多多思考,经常反省自己,在不断地反省过程中也许你就会发现自己内心的真正渴望是什么,从而能更好地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

二、关于体会认识

1、传统经典,路还很长

就像开篇中所讲的那样,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过不少的古典文献著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长会抛出一些问题让我们来回答,可是如果不是通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答出正解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地琢磨才可以悟出些什么,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著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指导你的人生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作为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佛家和纵横家等流派的传统思想,更应该多多涉

猎体会其中的深意。

2、文化学习,现状思考

第一节课时,老师先从总体上介绍过我们的课程内容,当时他就讲到过“其实,中国文化在外国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外国学者都在研究”,听了是很有感触的,平时也有听过外国人很喜欢中国的一些文化经典著作,但没有想像过,他们会付出相当大的精力来研究它们。即使文言文对于他们来讲晦涩难懂,就是用英文翻译过的著作,很多词句都难以表达出其本身的文化含义,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地想要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道德经》等著作是有不死的灵魂性思想体系作支撑的,可是,好多中国人却只是听说过它的名字而已。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无限的,自认聪明的现代人却浮躁地不愿意静下心来好好体味来自千百年前的,经久不灭,且仍具有现实意义的经典文化。这一点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所以通过一定的课程设置,至少让中国的大学生能多多接触这些文化经典是蛮好的开始做出改变的方向。

3、学习理念,自我领悟

他人的教导多是在初始阶段比较有意义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在“师渡”与“自渡”的关系中,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是必不可少的。本学期的选修课中才取的讨论课形式是让我受益颇多的,平时如果可做可不做的话很有可能会选择偷懒不做,但如果要发言,要表达你自己的观点时,你就会强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

一、活动目的:

温家宝总理说:“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为了学生自然亲近经典,养成读中华经典的好习惯,要求全体学生都要诵读经典名篇。为了开展好这项活动,必须人人参与诵读,使沉浸于一个德馨满园、书香满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诵读,从渊源流长的中华经典中找到民族的魂、民族的根,让丰富的古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他们的智慧、培养他们的品行,成为学生一生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活动意义:

以“中国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顽强的意志、不绝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活动目标:

1、近期目标: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弟子规》为载体,研讨细化具体操作方案。

2、中期目标:通过课前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使年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3、远期目标:

(1)通过诵读经典文化,使学生能够掌握500条成语,200余首古诗词,背诵《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化中的部分章节。

(2)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一生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通过社会反馈,学生在家庭、社会上的表现,学生明确知道应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

(3)培养和造就一批师德高尚,教学风格独特,具有人文素养的未来教师。

(4)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体现办学思想、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得到社会的认可。

四、落实步骤:

(一)准备阶段

开展班级调查,组织班级讨论,认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课前诵读及思想渗透的重大意义。

(二)实施阶段

1、诵读课题确立: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此项活动,课前诵读诵《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阅读课讲解、诵读《弟子规》。

2、根据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以班级为单位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传统礼仪教育活动、传统文艺、体育教育活动等。

(三)总结阶段

创建结束,申报验收,推广成果。

篇三:《高三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练习》

专题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1、(2012·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考)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

2、(2012·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测)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他们的思想中截然相反的是()

A.人性善恶有别B.是否实行仁政C.是否主张“礼”D.是否追求气节

3、(2012·北京西城区高三期中测)下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张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克己复礼B.兼爱尚贤C.中央集权D.无为而治

4、(2012·辽南五校高三期中考)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5、(2012·辽南五校高三期中考)“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6、(2012·吉林高中质检)《韩非子•奸劫弑臣》说:“世主美仁义之名而不察其实,是以大者国亡身死,小者地削主卑。何以明之?夫施与贫困者,此世之所谓仁义;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夫有施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不忍诛罚则暴乱者不止„„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材料中体现出韩非子的主张是()

A.君主要依法治国B.君主要严刑峻法统治国家

C.人民要服从君主的绝对领导D.君主要以权威来震摄臣民

7、(2012届潍坊市高二期末考试)“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持此观点的人应是()

A.孟轲B.荀况C.墨翟D.韩非8、(北京市西城区高三期末考试)古代学者在评价某人时说:“使民内急耕织之业以富国,外重战伐之赏以劝戎士(奖励将士),法令必行。”此人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段}.

A.商鞅B.北魏孝文帝C.唐太宗D.康熙帝

9、(山西省太原市调研)“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这一思想主张最有可能出自先秦时的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10、(山东省青岛市期末)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B.韩非子C.墨子D.荀子{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段}.

11、(江西省红色六校联考)有的学者将战国与春秋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这些流派按顺序应是

A.道、法、墨、儒B.道、法、儒、墨

C.法、儒、道、墨D.儒、道、墨、法

12、(浙江省金华十校考试)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弱者,道之用”

C.“法古无过,循礼无邪”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13、(河南省南阳市质量)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这些主张产生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14、(长沙市2012届模拟)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15、(长沙市2012届考试)战国时期有一个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这个流派应是

A.墨家B.道家C.法家D.兵家

16、(2012年北京市朝阳区试题)东周时期(公元前8—公元前3世纪)被称为社会制度嬗变、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共同的文化圈、经济圈形成期。下列史实与这一观点相关的是

A.中国疆域版图的最终确定期B.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巅峰期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期D.中央集权国家模式的完善时期

17、(2012年浙江省嘉兴市高三测试)“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8、(2012年河南省郑州市质量)王淑臣在《韩国民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中指出:“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国家的现代化成为主要目标时,全体国民能够形成集团协力组织,大规模地发展经济建设。„„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正是这种刚健有为的性格、自强不息的精神,韩国才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让经济稳步复兴。”作者认为儒家思想对韩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形成了协作意识和自强精神B.塑造了韩国的民族文化

C.推动了韩国的现代化建设D.渡过了亚洲金融危机

19、2012·长春十一高中高三期初考)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下列选项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宣扬的“君权神授”思想否定了王位世袭传统

B.融合道家学说、法家主张和佛教思想丰富儒学

C.强化君主集权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

D.新儒学从根本上唾弃“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

20、(2012年马鞍山市质量检测)西方汉学家称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位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是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21、(河南省豫南九校联考)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指的是

A.“独尊儒术”也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面吸收D.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22、(2012年北京市西城区文科综合)汉朝初年发生了一次日食,汉文帝(汉武帝的祖父)发布诏书,认为自己“不德”从而导致“天示之灾”,希望天下臣民“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纠正他的错误。这说明汉统治者

A.接受了董仲舒的主张B.从儒家人士中选拔官员{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段}.

C.以儒家思想为治国之本D.认为天象与统治密切相关

23、(2012年陕西省咸阳市模拟检测)三国时期,孙权要吕蒙多读书。吕蒙读了一段时间后,鲁肃对吕蒙关于时局的分析,大为钦佩,并说吕蒙“非复吴下阿蒙”。根据以上所述吕蒙可能读的书是

A.《诗》、《书》、《礼》、《春秋》B.《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C.《孙子》、《左传》、《史记》、《汉书》D.《周易》、《老子》、《庄子》、《孙子》

24、(2012年广东省韶关市二模文综)古代治国讲“帝道”(尧舜禹汤治理之道)、“王道”(德政)、“霸道”(法家)。融合此“三道”思想且被当朝统治者采用的是

A.孟子的民本思想B.荀子的政治思想

C.董仲舒的新儒学D.二程朱熹的理学

25、(2012·辽南五校高三期中考)“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

A.知德合一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穷理格物

26、(2012·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考)下列言论可能出现在《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是()

A.“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