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读后感作文
导航

周恩来传读后感800字

2020-12

篇一:《《周恩来传》读后感》

读《周恩来传》有感

姓名:马尧学号:1309401008

一直以来对周总理的了解只是课本上的一些只言片语,现在看了《周恩来传》才得以真正的了解一个比较全面的周总理。

从书里可以知道,总理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从儿时便立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而后在青年时期又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加入共产党,随着毛主席四处南征北战长达三十多年,晚年又为了处理国家繁杂的琐事和在文化大革命中保护共产党的元老而精疲力尽,最后又因为劳累过度身患癌症而逝世,周总理的一生可以说从未休息过,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国家。

在周总理的童年时期,他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艰辛,在经历了两位母亲的相继去世后,十岁就开始持家,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家中的一切家事和亲戚的往来都由周总理一个人来操持,也许正是这个艰难时期使周总理对为人处事有了深刻的了解,这个经历应该是最早为周总理一次次成功完美的调和国内外的各种关系埋下的伏笔。在一本书中有人评价说周总理的性格中有着鹰与鸽双重性格,他年少的同学也曾在同学录中评价说“君性温,严肃活泼,处事果断”。我想周总理的这种性格应该得益于他的两位母亲吧!由于周总理最小的叔父没有孩子,周总理便被过续给了叔父,叔父病逝后便跟着叔母生活,叔母守寡后便把全部的身心放在来周总理身上,叔母出身贫寒的读书人家,性格温和,喜静,她经常陪着周总理在房间里读书,讲故事,周总理后来回忆说的多少他性格中温和成份与这个有着很大的关系。在十年

的特殊时期正是因为这种沉稳不屈的性格和对国家人民的热爱才使他坚持到生命的最后。而周总理的生母是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处事果断的人,周总理生活中的风趣幽默和外交中表现出的机智果断应该是生母的遗传吧!

当看到李大钊在新青年报上发表的文章后,周总理毅然放弃了较为优越的家庭,全身心投身到了革命事业当中,开始了为了人民的利益与权力而奋斗的过程。在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在多次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生死存亡的历史转折关头,为挽救党、为党的事业的继续与发展,周总理总是顾全大局,沉着坚定,中流砥柱,起了极为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周恩来的一生,在新中国建立前可以说是为立国而奋斗,无论是建党时期和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他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一全部心力为建国而奋斗.17年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国家进入大动乱的年代,他竭尽全部心力进行保国,使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而终于没有崩溃,政治上历经艰险而终于转危为安,保过期间也偶建国,建国时期也有保国.终于周恩来把贫穷破旧的\中国已经变成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的建立和建国后他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到如此的模样.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的历史性攻击,是他们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奋斗的结果.其中,周恩来居于显著的位置,创建了丰功伟绩。

在军事上,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军事领导人。他根据自己的所学和在国外的所见总结出“真正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也正是这一句话,这一种观点为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很佩服他作为一个领导人在两次中东战争和其他的一些战争是总是不顾自己安危的和战士们站在战争的第一线。无论做什么事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他的这一点像我们标榜了做为一名真正的党员所要做的到底是什么,为广大党员树立了一个模范先锋的形象。

在面对中国处于外国记者想以借助于提问等方式来嘲讽或打探中国现状及消息时,我们的总理面带微笑从容不破的回答那些看似简单却暗藏阴谋的问题,他的柔中带刚和机智幽默的回答常常让提问者尴尬、折服。另做为无数中国同胞中一员的我佩服的五体投地。抗战时期在重庆,美国<纽约时报>名记者怀特询问周恩来:”你是以中国人的身份为重,还是以共产党员身份为重?”周恩来立刻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当然以中国人的身份为重.”。从这里我知道了总理不仅在军事方面有所作为,在外交方面他也能应付自如维护国家的在国际和国内的形象。

在思想方面,总理是我国有数的几个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之一。他看到社会现状或及时抛弃了军国主义可以救中国的想法,也意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并全身的投入了社会主义革命中。除此之外,周恩来坚持主张改造社会并传播新思想,针锋相对地反对流行的悲观情绪,并领导和组织了游行,在1920年秋季“觉悟{周恩来传读后感800字}.

社的年会上,周恩来建议由李大钊领导一次北京和天津各组织的联合会议。他说:“大家一致认为,今后的救国道路,只有深入劳工群众,依靠劳动阶级,并把五四运动后在全国各地产生的大小进步团体联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这是他同“觉悟社”几个成员乘船去法国之前的最后一次政治行动。1922年夏,周回到巴黎参加两次重要会议,代表们在布伦涅森林召开了三天的会议,建立在欧洲的中国共产党组织,他代表在德国的学生终于在那里正式加入了共产党。1924年8月回到了广州,但任中国共产党两广区委委员长,兼军事部长,在对敌人的战斗中里显露出才华,是一名风云人物。宋庆玲后来回忆起当时她第一次见周恩来时说:“他象是一个年轻但已饱经风霜和多才多艺的领导人,从事革命意志坚定,态度鲜明。”蒋介石不得不提升他,被委任主管黄埔军校的军事管制办公室并兼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1934年10月16日,开始了红军的战略撤退,这就是全世界闻名的长征。当时周恩来带领着约1万人离开江西,长征路上十分艰苦,周恩来从来不搞特殊。

周恩来诞生于中国濒危,民族挣扎于灭亡线上的忧患中,成长于救国救民的斗争中。

《周恩来传》让我仿佛看到了总理潇洒的身姿、翩翩的风度以及他那让全世界为之倾倒的笑容。当看到他指挥又赢得一场又一场的战役时,心中为之喝彩;当看到他辛勤工作几日几夜而不休息时,我又不禁感到一丝心疼。无论革命处在高潮还是低潮,抑或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他都坚忍不拔,力挽狂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传读后感800字}.

周恩来,在他的身上集聚了中华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他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好总理。从他的身上,人们知道什么样的共产党员才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真正继承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篇二:《周恩来传读后感》{周恩来传读后感800字}.

《周恩来传》读后感《周恩来传》这本书,是(英)作家迪克·威尔逊著,萨夏、海林、李维国、竺际春等译的。全书共分序言、正文、讲述、尾声、总结后记等四部份,其中《周恩来传》主要是通过不同的年代分两个时期讲述了周恩来崇高伟大平凡的一生。

通过读《周恩来传》这部书,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对周恩来总理的敬仰。周恩来伟大而又高尚的人格,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的时代风云造就了周恩来的精神品格。周恩来伟大的人格精神又影响、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前进。

周恩来的母亲万氏,精明强干,周恩来从小就耳濡目染。他在不满一周岁时过继给了叔父。过继母陈氏知识丰富,会诗文书画,教周恩来认字诵诗,从小培育了他丰富的感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诗词,和南宋梁红玉在淮安抗击金兵,西汉时淮安名将韩信乞食漂母到建立汉业;震撼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等,熏陶着他幼小的心灵。他的乳母蒋氏,使他懂得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

在他不到10岁的时候,本来已经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堕入了清贫困苦的境地。两个母亲相继死亡,父亲为了生活而长年在外谋事,幼小的周恩来不得不去富户叩门借债,或是送衣物进当铺典押。

国仇家难,从小教育了周恩来。

在小学,我们就对周总理有了一定的了解。周总理是一位受世人尊重与爱戴的伟人。他不仅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说话还风趣、幽默。他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始终回响在我们的耳畔,时时刻刻激励我们要奋发图强,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但读过《周恩来传》,我更敬佩周总理了。周总理与郭隆真、邓颖超、马骏等20名男女学生组成了觉悟社。这年11月,日本驻福州领事指使歹徒打死打伤中国学生和警察,并令驱逐舰侵入中国海域,派水兵登陆挑衅。天津人民决定抵制日货。日本驻津总领事提出“严重抗议”。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镇压学生。周恩来等20余人被捕。在牢房中,他们没有屈服,继续燃起光明的火炬。周恩来在牢房中系统地宣传马克思的学说。他是我国有数的几个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之一。经过周恩来等在狱中斗争和狱外爱国学生和人民群众的支援,反动政府终于把被拘的学生全部释放了。

周总理在建国这件大事上也是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的。1917年夏,周恩来中学毕业,筹划去日本考官费留学。他给同学赠言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这表明了他的一贯志愿。但是,怎样才能使中华腾飞?当时,教育救国说,实业救国说,甚至军国主义救国说,弥漫尘上。周恩来是一个扎实、谨慎的青年,他需要认真考察一番。当时的日本,明治维新后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既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繁华世界,更有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饥饿和失业大军,军国主义分子叫嚣着要侵略中国。看到这样的现实,周恩来抛弃了军国主义可以救中国的想法。他处于彷惶、苦闷之中,在给人写的信中说过:“家国恨,天下事,不堪一提!极目神州,怆怀已达极点!”“苦吾民矣,为之奈何!”

周恩来初到欧洲的时候,对于采取什么主义来救中国,思想上还没有最后确定。究竟是采取俄国十月革命的暴力手段呢?还是采取英国的社会改良主义的作法?他当时的思想认识是:“若在吾国,则积弊既深,似非效法俄式之革命,不易收改革之效;然强邻环处,动辄受制,暴动尤贻其口实,则又以稳进之说为有力矣。执此二者,取俄取英,弟原无成见,但以为与其各走极端,莫若得其中和以导国人。至实行之时,奋进之力,则弟终以为勇宜先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生产调敝,满目疮痍,物价高昂,民生窘困。1921年1月,他到伦敦,对英国进行考察。英国这时正处在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之中,资本家疯狂地剥削工人,煤矿工人举行声势浩大的同盟罢工。这些使周恩来感到“劳资战争,舍根本解决外其道无由”。2月,他回到法国,辨析了工团主义、行会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各派思潮,终于认定:中国应该走社会主义的道路。没有了周总理打下的铺垫,中国怎能像现在这样繁荣昌盛,科技发达?

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总理以常人难以想像的大智大勇和自我牺牲精神,面对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忍辱负重,极力保护党的忠诚老革命前辈,尽力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而苦撑危局。也是在如此复杂的特殊环境,总理不得不说出那些违心的话,写下那些违心的字时,拥有在爱的周总理心里是怎样的心情啊!只要是一个有良知的且真诚的人也会对自己说错的话,做错的事耿耿于怀,总要与人说清楚才可释怀,就像鲁迅先生念念不忘的那一只风筝。更何况是周总理这样一个大智大仁的人!那应该是颗滴血的心吧!他又能找谁释怀??然而,也是在这极端复杂的特殊环境,在这如此而已委屈无助的时候,周总理仍旧无一句怨言,仍旧默默努力。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需求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作出了卓越贡献。即使在得知自己患膀胱癌后,仍坚持工作,直到生命尽头。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这么一个人,我们有理由不热爱他吗?就是这么一个人,我们有理由忘却他吗?

篇三:《读周恩来传有感》

读周恩来传有感

每当听到周恩来这三个字的时候,心中总会涌起一种说不完道不尽的感觉。他作为一位伟大总理,为国家为人民日理万机;他作为一位优秀外交官,为世界为和平日夜奔波;他作为人民的好总理,为人民为民生操劳一生......他崇高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让我心中对他的敬意上升到无法用语言形容的高度。

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从小时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到中年的“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再到晚年的“我们的下一代,总是要把自己摆在劳苦大众一起,要能够吃得起苦。因为我们的革命精神,就是从吃苦中得来的”等等,这些无不表现出我们伟大周总理为国家,为人民的服务的奉献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习他身上的爱国主义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更要学会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为社会为他人的奉献精神。

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他卓著功勋、崇高品德、光辉人格,他始终严以律己、廉洁奉公,集中表现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毕生严以律己、艰苦朴素,只求奉献、不思回报,他说:“对自己应该自勉自励,应该严一点,对人家应该宽一点,‘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深深铭记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毕业后,我们即将进入社会从事自己的工作,正需要这种严格朴素,奉献宽人的精神。

我们伟大的周总理,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他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威望。

周恩来19岁时去了日本大学,当时日本是在具有中国传统思想影响下地区中唯一全力进行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周恩来来到日本的时候正赶上日本在中国土地上广泛干涉中国内政。周恩来坚持主张改造社会并传播新思想,针锋相对地反对流行的悲观情绪,并领导和组织了示威游行,在1920年秋季“觉悟社的年会上,周恩来建议由李大钊领导一次北京和天津各组织的联合会议。他说:“大家一致认为,今后的救国道路,只有深入劳工群众,依靠劳动阶级,并把五四运动后在全国各地产生的大小进步团体联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这是他同“觉悟社”几个成员乘船去法国之前的最后一次政治行动。在战争时期,他的思想推动了整个民族的觉醒,为新中国的诞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无法一一细数周总理为这个国家作出的贡献,但在我心中,他是集聚了这个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化身,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好总理,从他的身上,人们知道了什么样的官员才是“人民公仆”。在新时代,我们更是需要学习周总理身上的人民公仆的精神,以后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以后进入了社会,更要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政治上坚定、业务上勤学、作风上扎实,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继承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周恩来传读后感800字}.

周总理的一生是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他这一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斗争的伟大事业中,直到生命最后一息。我们崇拜他的丰功伟绩,更欣赏他的人格风范。

篇四:《《周恩来传》读后感》

马克思作业

《周恩来传》读后感

从来没有哪个人如他这般令我不能自拔,一个近乎完美的伟人,让我恨不得早生一百年,只为一睹他的风华绝代,我们最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是中国史上的一个令世人惊叹的传奇男子。

——题记小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会有新中国开国领袖人物的画像,而周恩来总理的画像给我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他那平静淡雅的神情,睿智有神的双眼,不卑不亢的脸庞深深地扎在我心中,尽管当时还不是很清楚他究竟是怎么样的人,却那样真实地知道他很了不起。

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深深记得小学时曾学过《十里长街送总理》这样一篇课文,那是怎样的一个天昏地暗的悲伤的日子,所有的国民为失去这样一位最受人民敬爱、最有才华和最成功的国家总理而泪流满面,心痛着生老病死的无奈。如此伟大的人物,他是怎样做到让自己受到全中国人民的无尽爱戴、赢得世界人民的敬重,直到近来我详细翻阅了页面泛黄的《周恩来传》,才了解到这其中那些令人折服到五体投地的缘由,以及何为完美的一生。即使在临终前周总理依然能平静着说出:“把我的骨灰撒到江河大地去做肥料,这也是为人民服务。活着为人民服务,死后也要为人民服务。”如此人民公仆啊!

“有些人死了,却依然活在人民的心中。”周总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通过读他的传记,我能感觉周总理在那些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革命岁月是如何用他的敏捷机智和人格魅力拯救危难中的中国,以及是如何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家力挽狂澜,让别国对中国刮目相看的场面。周总理他一心为国为民,他的一生不贪图名利,为国家事业鞠躬精粹,死而后已。他更是一个想人民所想、为人民办实事的好总理,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我想在这世界上,没人不敬仰重、钦佩这样的一个男子,他毫无保留地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在中国人民心中矗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周总理曾说过“人是应该有理想的,没有理想的生活会变成盲目。”而那一句家喻户晓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我们从小就知晓的周总理儿时的理想,他说出来了,也做到了知行合一。这一生,周总理始终信仰坚定、理想崇高,他对党的事业、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始终充满必胜的信心,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从不动摇。想想我们当今这些所谓的官僚主义、人民公仆,有几个能做到这样大公无私,一心一意只为人民,不存一点私心,这样的官员是少之又少了。我觉得所有的官员都应该回头去看看像周总理这样的革命前辈是如何走过来的,我们在缅怀这些英雄人物的同时,更是要学习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做法,真正担起一个党员、一个官员的责任。

周总理也是一个亲善人民的平民总理。以前的中国流行这样一句话“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正是用来称赞我们的周总理,作为一个掌握国家高权的领导者,他没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他只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公仆。他始终以其谦虚谨慎、广纳善策、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风范,赢得了党内外由衷的信赖和爱戴,。他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几次得重病,他依然不放开手中那些写着人民疾苦的文件,一天工作总是超过12小时以上,甚至超过16小时,有一次连夜工作,第二天站在卫生间里刮胡子的时候不小心睡着了,他还自责自己浪费了时间,所有见到这一幕的工作人员都潸然泪下,都心痛这样为国事而不爱惜自己身体的总理。

中国有如此总理是何其幸啊!他还多次奔赴抗洪前线、地震现场,哪里有灾情,哪里群众有困难,他就及时出现在哪里。1973年,他重返延安时,目睹群众生活仍然贫困的情景,禁不住潸然泪下,痛心地自责对不起老区人民。1975年,大手术之后,他依然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锡矿工人的健康。即使在病重住院的生命最后时期,他还抱病操劳国事。当看完这些的时候,我的心已经压抑不住那些呼之欲出的滂湃激动,暖暖的雾气涌上眼眶,心中对周总理的敬仰顿时比天高,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动与爱意,我们的周总理已经不能用伟大来形容了,他的一生就是一段神话,是一个属于他的时代,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周总理更是一个从容淡定、临危不乱、幽默风趣和简单朴素的人,在家庭方面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丈夫。几次面对生死关头,周总理总是很从容淡定、临危不乱,他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和安抚着周围的人,让每个人都相信他,而且都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这样的力量也只有他拥有。1937年,日寇入侵中国,为了抵御外敌,周总理去和蒋介石谈判国共合作抗日,从西安飞回延安的途中,飞机不小心进入了云雨层,面对生死关头,周总理依然像没事一样,坦然地双手一摊,,表示自己不会放下他人去跳伞。他的表现感动了国民党的飞机师,誓死挽救危机,最后终于平安无事。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外交部部长的周恩来也以他的机智敏捷和幽默风趣在国际舞台上为中国树立了很高的威望和很好的国家形象。周总理更是一个生活简单朴素的人,即使在和妻子邓颖超结婚的那天,新房的布置也只是一张双人床,一张书桌衣柜,一个衣架,一个脸盆架和几把椅子。在周总理的一生中,只娶了邓颖超一人,而当初娶邓颖超除了彼此之间有情义,更是因为两人都愿意为革命事业奋斗一生。尽管后来邓颖超没有为周总理留下子嗣,他依旧不离不弃,为邓颖超的一生负责到底。如此好丈夫,在当时也是难能可见的。

正是有了这些伟大的性格,周总理走出了五四运动后被押进的死牢,熬过了在法国和德国流浪着勤工俭学的日子,翻过了艰难险阻的雪山和草地,躲过了国民党反动派和日寇的枪弹雨林,走进了新中国的大门槛,也淡定地化解了国际舆论者的唇枪舌战的危机,更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泥沼中力挽狂澜,让新中国这艘大船不至于偏离航道。他的一生是如此辉煌,使我深深折服。

读完《周恩来传》,我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我想在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怎样的事情,只要想到我们伟大的总理是如何生存在这个世界,就会有不断的力量支援我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

篇五:《周恩来传读后感》

这几天把《周恩来传》看完了,感慨万千。从很小的时候起,对周总理的敬爱和仰慕重来没有断过,以前大多数关于周总理的事迹基本上是从他人口中得知。现在就不同了,网络资源的发达让我随时随地能够获取总理的各种信息。也有一系列描述有关周总理的生平事迹的书籍,从中让世人更深一层的了解总理,懂得了总理。

众所周知周恩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名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名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名共和国总理。这一系列的头衔并没有让他有一丝一毫的放松和骄傲,而是让他用更多的时间投身于为祖国的建设和为人民服务中来。读了这本书让我更加坚信了这一点。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