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话题作文范文
导航

民俗文化赏析

2020-12

【篇一】民俗文化赏析传统文化赏析

正面影响:1、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例如:儒家博施济众、成己成物的仁心,道家“万物与我为一”的宽容,佛家“普渡众生”的情志,都是“天、地、人统一”观念的结晶。

2、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例如:自孔子提出“人能弘道”、“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之后,“内圣外王”的思想,“治国平天下”的志向,“大同”的理想,遂成为历代士人追求的目标。他们极力要把这种思想、志向、理想实现于现实社会之中,即使并不能够实现,也仍然认为不能没有对于理想的追求。

3、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人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诚明合能”中的“诚”,是“天”在“人”中之德,“明”是对于理想以及一己之“德”、“能”的觉悟。“诚明合能”是要使人的心性修养与人我的和谐、对天地自然的顺应都融洽为一,以培养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把品德、精神逐层提升至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其负面影响是:

1、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够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

2、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3、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

4、“心性之学”重体悟,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答:“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辨证发展的思维方式。儒家博施济众,成己成物的仁心,道家“万物与我合一”的宽容,佛家普度众生的情志,都是天、地、人统一观念的结晶。效法天的刚健日新与地的厚德载物,造就了中华民族专直精诚,含弘广大的秉性与开物成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

第三,造成“成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格的完善。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面的影响。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能经过近代的实验而进入现代科学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

天人合一并不复杂,可以说这种思想和意识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一切决择,它是我们思维中最深层的潜意识,而且是一种集体潜意识,也就是每一个人所共有的。只不过,有一些先知先觉的人可以将此潜意识提炼出来,并作为一种明悟时刻指引自己的生活,从而创造出惊世骇俗的杰出成就。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核心精髓,做为一种集体潜意识,它融入到了中国社会、文化、与组织形态、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

它首先代表的是一种中国人整体把握世界的观察模式,仰观天象、俯视地理、中察人事,而世事知;人在天中,天中有人,天人合一。

第二、是一种上谋天时,下求地利,中得人和,而后世事成的天人合一的行为模式。

第三、是一种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圣者则天、贤者法地、智者则古”的学习模式。第四指的是以“民为同胞、物我一体,四海一家,泛爱万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世界观念,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大一统思想,这就构成了人的社会组织模式的天人合一,也保证了中国社会的稳定与不断发展。

第五是指由此延伸而出的“矛盾交融、集合万物优点于一身,包罗万象、融汇异族文化以为一”的文化融合模式。这就生动体现就是集合各个部落文化优点于一身的中华“龙”图腾。

第六、是指人的个人使命与价值取向:君子修身入世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使人生价值成为穿越时空的存在。

第七,是指人在时间、空间上与天地交融合一,一如庄子的“以天地做大炉造化作大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后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于我为一的潜能激发模式,再如孔子的“天生德于予”“五十而知天命”,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墨子所言的“我有天志”荀子,“人为万物之灵,故最为天下贵”是多么的自信、多么的发挥出来自身潜能。

第八,以鬼谷子为代表的“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的沟通模式

第九:以孙子兵法五事“道、天、地、将、法”和七计(主有道、将有能、天地得、法令行、兵众强、士卒练、赏罚明)的天人合一式的管理与战争模式。

第十: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资源整合模式。天人合一,很大一方面就是指人如何使用资源,并将天地间的各种资源融合并创造新的事物。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都是在此过程中的产生的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发明创造!“智圣”诸葛亮有言,“万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长,非人不成,故人君举措应天”。卧龙先生“草船借箭”的气象战、“木牛流马”的仿生学等等都是天人合一的经典案例。

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中国有着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以“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闻名世界,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中国古代的家具设计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构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家具文化。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很早就在探讨人和天的问题,并追求能使天、地、人融合在一起的境界。“天人合一”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又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还是人本身的和谐统一。可以说,“天人合一”的观念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家具制作。

中国古代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开始是崇拜,到后来就变成了希望与自然和谐共处。考古发掘的最早的木制家具,是山西襄汾县龙山文化陶寺遗址出土的漆木家具。另外从已经出土的大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具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髹漆家具的特点,它们造型古朴、用料粗硕、漆饰单纯、纹样拙犷。这个时期的家具图案装饰题材主要有:◆动物纹样:饕餮纹、蝉纹、龙凤纹等;

◆自然纹样:水涡纹、浮雕卷云纹、云霄纹等;

◆植物纹样:花叶纹、卷草纹等;

◆此外还有几何纹样、云雷纹、波形纹。

中华民族在早期通过这些简单的装饰纹样和家具图案显示出一种神秘、肃穆、威严的气氛,反映出古人对日、月、星辰、山岳和动、植物等自然界万物的虔诚和崇拜,是古人对自然的神化。同时作为人工产物的中国古代家具,是当时中国人与大自然不断进行“亲密对话”的一种方式,中国从原始的“构木为巢”开始,就和木材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传达出一种属于中国人所特有的人与自然相结合的思想观念。当时“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使古人认为家具几乎等同于室内的一切生活器物的,他们希望这些带有崇拜和信仰图案的器物能够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使他们感受到与自然的紧密结合。

饕餮蝉纹俎·商周时期

漆案(水涡纹)·战国

饕餮纹

云雷纹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开始了重新定位。其中关于自然与人,即“天人”关系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到了西汉初年,儒学首领董仲舒,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不过,他赋予了天以意志情感,认为“天”是有意志的神,使“天人合一”变成了“神人合一”。

到了宋代,由于国力的衰退,人们开始处于一种理性思考的状态,因此宋代的家具设计整体上都处于清淡自然的氛围之中,家具的造型和结构也显得更加简洁和理性,更加趋近于自然。

木桌·宋

圈椅·宋

明代是中国古代家具设计与生产的黄金时代。体现了“天工”与“人工”完美融合的明式家具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家具设计的经典之作。明代文化沿袭宋代的“理学”思想,家具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宋代家具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明式家具从木料的选择和利用,到家具的造型、结构设计、装饰手段和制作工艺诸方面,无不表现出天然的工巧与人的设计意匠和工艺巧思的浑然一体,甚至看不出任何人为造作的痕迹。明式家具对于木料的选择非常严格,为了使这些优质木料的自然质地和色泽能够完美地再现,完全放弃了传统的髹饰工艺,而使用独到的打磨、擦蜡工艺,使自然的质地、色泽、纹理更加清晰透视、光润细腻。明式家具的造型形式是以线形为主的,各种刚健挺劲或是柔婉流畅的线形构件,以榫卯相连结,组合于梁柱式的框架结构之中。而恰到好处的雕刻、镶嵌和金属配件,又给这天然的造化点缀上恰到好处的亮点、亮色。整体设计于自然天成中蕴含了设计师和能工巧匠的创意和匠心。是中国“道”与“器”完美融合的典范,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的诠释。

中国传统家具既涉及工艺器具,又涉及政治人伦和礼仪纲,因此它既有功能性、技术性的“器”的问题,也有礼仪性、意识性的“道”的问题。而伟大的先人们利用他们杰出的智慧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很好地融入了家具的设计中去,使其既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又能体现出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美化环境、天人共生的想法,与今天所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不谋而合,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

【篇二】民俗文化赏析中外风俗文化赏析

(2010——2011学年音乐学科)

一、指导思想

二、研究目标三、研究内容四、实施策略

“中外风俗文化赏析”子课题研究实施总结

(2010——2011学年音乐学科)

(2011——2012学年音乐学科)

一、指导思想

二、研究目标三、研究内容四、实施策略

“中外风俗文化赏析”子课题研究实施总结

(2011——2012学年音乐学科)

“中外风俗文化赏析”子课题研究实施纪实照片

——音乐学科研究实施纪实

【篇三】民俗文化赏析中国特色民俗文化的发展分析

龙源期刊网.

中国特色民俗文化的发展分析

作者:边蕊

来源:《首都教育学报》2013年第02期

摘要:加强民俗的传承和民俗知识建设,以民俗文化建设为契机,把握时代重点,突出民俗艺术特色,优化文化和风俗建设,不断提升以民俗文化、民俗元素为设计点的产品质量。大力宣传展开类似于文化月的活动。发展统一的对外文化的元素和宣传基地,扩大国内民俗文化元素的发展和壮大。

关键词:民俗文化;艺术;元素;发展

中国地大物国,自古以来特色民俗不下万种,其中很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精华不得不让世人叹为观止。归回自然,归回纯真是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人本理念。现代的艺术设计当以民俗特色元素做设计装饰。以此为重点和推广点,使国内产品设计更加立于世界艺苑光辉的一角。在这个艺术的群立的社会中有自己本身的特色和魅力的表现,民俗文化更是是艺术的长久活力和助推力。民俗艺术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曾经就有过名人说过“简单即是复杂”。同理与艺术“民族就是世界的”。所以目前我们应当重视的就是自己的民俗文化精髓,深度的挖掘与运用于设计中,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民俗文化的元素简单且富有特色,有利于文化的开发和再次利用。对于本身的文化也是再一次的升华和进步。所以弘扬和发展民俗文化和是我国文化的重点发展项目。

加强民俗的传承和民俗知识建设,以民俗文化建设为契机,把握时代重点,色突出民俗艺术特色,优化文化和风俗建设,不断提升以民俗文化、民俗元素为设计点的产品质量。大力宣传展开类似于文化月的活动。发展统一的对外文化的元素和宣传基地,扩大国内民俗文化元素的发展和壮大。民俗文化赏析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民俗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民俗文化的发展决定着我国目前面对的文化产品缺乏的现象。始终坚持着自己国家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元素的发展。只有开拓思想的文化和产品,才能产出有本国特色的文化性产品,只有结合时代特征和时代特色的文化产品,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带来经济利益。同时满足民俗发展和时代的需求,以民俗元素的开发为切入点和发展点,这样民俗文化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发展动力。在解放思想中解除难题和困境,在发展中谋求进步,在开拓创新中产生新的生命力和新生产业。不断的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不断的提升产品质量和水平,是民俗文化产品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在教学中努力的提升产品本身的教育水平。只有统一结合理论和实践中的难点、重点。产品本身就是质量的实用性。只有结合统一的战线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中的热点和重点,难点问题,来组成科学的合理

【篇四】民俗文化赏析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赏析推荐篇目

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作品赏析推荐篇目

一.经典散文作品1.《诫子书》(诸葛亮)2.《病梅馆记》(龚自珍)3.《过秦论》(贾谊)4.《兰亭集序》(王羲之)5.《隆中对》(陈寿)6.《乌篷船》(周作人)7.《出师表》(诸葛亮)8.《陋室铭》(刘禹锡)9.《师说》(韩愈)10.《滕王阁序》(王勃)11.《朝花夕拾》(鲁迅)11.《画梦录》(何其芳)12.《岳阳楼记》(范仲淹)13.《雅舍小品》(梁实秋)

14.《前赤壁赋》(苏轼)15.《六国论》(苏洵)

16.《指南录后序》(文天祥)17.《送东阳马生序》(宋濂)

18.《项脊轩志》(归有光)19.《满井游记》(袁道宏)

20.《五人墓碑记》(张溥)21.《梅花岭记》(全祖望)

22.《少年中国说》(梁启超)23.《荔枝蜜》(杨朔)

24.《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朱自清)

25.《文化苦旅》(余秋雨)

26.《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王安石)

二.经典诗词曲作品

27.《诗经》28.《古诗十九首》

29.《离骚》、《涉江》、《橘颂》(屈原)

30.《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31.《龟虽寿》、《短歌行》、《观沧海》(曹操)

32.《归园田居》(陶渊明)

33.《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

3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35.《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36.《咏柳》、《回乡偶书》(贺知章)

37.《春江花月夜》(张若虚)38.《凉州词》(王之涣)

39.《过故人庄》、《春晓》(孟浩然)

40.《出塞》(王昌龄)41.《李白诗集》

42.《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43.《杜甫诗集》44.《游子吟》(孟郊)

45.《悯农》(李绅)46.《清明》(杜牧)

47.《琵琶行》、《长恨歌》、《赋得古草原送别》(白居易)

4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

49.《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50.《山园小梅》(林逋)51.《过零丁洋》(文天祥)

52.《蝶恋花.庭院深深几许》(欧阳修)

53.《满江红.写怀》(岳飞)54.《元日》(王安石)

55.《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

56.《鹊桥仙.纤巧弄云》(秦观)

57.《乡愁》、《春天遂想起》(余光中)

58.《游西山村》、《诉衷情》、《卜算子.咏梅》(陆游)

59.《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60.《观书有感.半亩方田一鉴开》(朱熹)

61.《青玉案.元夕》、《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永遇乐.京口被古亭怀古》(辛弃疾)

62.《扬州慢.淮左名都》(姜燮)

63.《天净沙.秋思》(马致远)64.《石灰吟》(于谦)

65.《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66.《精卫》(顾炎武)67.《三元里歌》(张维屏)民俗文化赏析

68.《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

69.《回答》(北岛)70.《对酒》(秋瑾)

71.《相信未来》(食指)72.《毛泽东诗词》节选

73.《自题小像》、《惯于长夜过春时》、《自嘲》(鲁迅)民俗文化赏析

74.《凤凰涅槃》(郭沫若)75.《再别康桥》(徐志摩)

76.《我爱这土地》(艾青)77.《草木篇》(流沙河)

【篇五】民俗文化赏析鉴赏中国之传统文化

鉴赏中国之传统文化

姓名:何静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20101351

时间:2013年6月5日

文化,是社会现象与历史现象的结合,其概念之广泛甚多。具体来讲,文化是人类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能改善人类生活的知识、能力、习惯的总称。它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种形态。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总体表征。世界上每一个民族与国家,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核心的,道家、佛教等共同组成的元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民族文明的结晶,其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具有鲜明民族特色使其中国文化之源远流长。中国之传统文化,其内容之多与深,具体包括古文、诗词、曲、赋、对联、灯谜、戏剧、国画、书法等等。儒家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之中,一直被统治者尊为正统地位,因此,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一直是趋于思想主流。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其“礼”、“仁”思想影响至今。道家与墨家和佛学都对我们现在的一些思想文化有着极其总要的影响。在这里,我们重点鉴赏一下中国之传统文化的经典与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文学——古文、诗词。中国古文,大多数采用甲骨文撰写的文章,一般也有的为我们常说的文言文。而中华诗词,一般包括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无题诗等,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诗词有《诗经》、《孙子兵法》、《汉赋》、《宋词》、《元曲》以及四大名著等等。这些诗词,大多描述当时社会的一些生活状况与一些社会生存、战争等方面的。古代封建社会,封建思想侵蚀比较严重,因此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和保守,其时代之中的诗词也是有所表现。如《聊斋志异》中所言的鬼神之意,在现实生活之中的无神论是完全相背离的。中国传统诗词之中的唐诗宋词至今世人也清晰可闻。唐诗,是汉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唐代诗人众多且名气不减,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都是当时及其有名的唐代大诗人。唐诗题材也比较广泛,有的是反应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有的是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是歌颂正义战争,描述祖国大好河山的,有的是抒发爱国情怀的和儿女情场的等等。唐诗古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而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唐诗的形式和风格可谓是丰富多彩,既对前代文学特征有所继承,有有其新颖创新。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音乐和文学两方面特点。其代表性词人有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等,代表作有《雨霖铃》、《如梦令》、《水调歌头》、《蝶恋花》、《西江月》等等。中国传统文学,在古文和诗词为代表的文学发展不断壮大。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文艺——琴棋书画。在古代,大体以琴棋书画这四项文艺来评判评价一位有学识品味之人。所谓琴艺,在古代大体包括笛子、二胡、古筝、箫、鼓、古琴、琵琶。琴艺,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用琴弹出的歌曲,清晰动人,耐人回味,至今也是不可估量的音乐种子。而其琴艺的具体代表作有《茉莉花》、《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等等。所谓棋艺,就是指一个人对棋的掌握本领与技巧。古代棋包括围棋和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军旗、跳跳棋等。棋,重在以对弈为主,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棋主要是指中国象棋和中国围棋。中国象棋是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在中国古代,象棋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文艺。棋文艺在中国有很长的历史。至周代产生至今,其棋文艺也不断发展更新完善。所谓书,一般指中国传统的书法与篆字。文房四宝是指毛笔、墨、砚台、宣纸。而古人写字,大多是木板水印,如汉代的竹简、竖排线装书。古人所写出的文字也大多数是甲骨文与钟鼎文。所谓画艺,是指绘图之艺。而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话包括国画、山水画和写意画。极其有代表性的有《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与民风风俗。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将近50个。而我国民族现在的主要节日大体有:

春节、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而每个地方也有每个地方的民族风俗,如礼节、婚嫁(红娘、月老)、丧葬(孝服、纸钱)、祭祀(祖);门神、年画、鞭炮、汤圆、饺子,这些民族风俗是每个地方所独有的,因此,作为和谐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应互相尊重每个地方的民族风俗,促进民族之间的相互团结与平等。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国对联与灯谜。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灯谜,即是指写在彩灯上的谜语。谜语来源于民间口谜,后经人们加工成为谜。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国音乐和戏剧。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中国戏剧,是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中国戏剧,一般都包括秦腔、昆曲、湘剧、京剧、豫剧、曲剧、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京戏,脸谱等等。中国之传统戏剧言传至今,如今后人在其基础上得以发展壮大,不断创新与发扬,使其精髓影响后人至今。

中国之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言传影响至今。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与结晶。一定的历史文化反应一段时代的发展特点与状况。对前世古人的优秀文化成果的继承与发展,是我们后人应尽的义务。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得以发展创新新型文化,也是我们不断促进文化发展的选择。作为当今新时代的大学生,发展壮大民族文化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在了解民族文化特征与内容的基础之上,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创新民族文化,是我们至今也是未来不断遵循的发展道路,我们都应该奉献自己的毕生余力。

【篇六】民俗文化赏析民俗文化经典诗词

民俗文化经典诗词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

爆竹:鞭炮。山家以除夕烧竹,竹爆裂之声令山魈畏惧而远避。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桃符: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后来演变成春联。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我国传统的扫墓节日,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

欲断魂:形容愁苦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借问:请问。

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

自:自从。

屈原(前340—前278):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人、战国时代楚国政治家。名平,字原。因贵妃郑袖、令尹子兰、大夫靳尚等诋毁排挤,被贬黜流放。楚败于秦,郢都失陷后,自沉汨罗江。相传端午节习俗就是源自对屈原的纪念。

楚江:楚国境内的江河,此处指汨罗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