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话题作文范文
导航

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020-12

【篇一】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着不可抵挡的神奇魅力。从定义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来说,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因为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一不体现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

一、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我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取一个“和”字即足矣。中国人身上的品质,中国人的价值观世界观都可以用这个“和”字来阐释。这个“和”的精神中也有着浓重的哲学意味,自古以来诸子百家的理论都注重一个“和”,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根本都是“和”为最根本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阴阳五行、太极八卦来解释着世间万物的变化。这是最朴素的世界观同时也是最朴素的人生观。中国人思想中最为讲究的就是平衡,这种平衡是由内及外的,包括着自己内心的平衡、内心与身体的平衡乃至自己与世间万事万物的平衡。虽然阴阳五行并无科学依据,但是确实很有道理。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此消彼长,它们之间能够保持“和”也就是一种相对的平衡状态时,世间万物也就能欣欣向荣,而当阴阳不和之时则万事不顺。阴阳两个概念涉及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医、武术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透露出阴阳的思想,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中也同样如此。阴阳调和则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追求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如同中国古代铜钱一般,外圆内方。“中庸”最早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何谓“中庸”?据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恒常不易为之庸。儒家文化的这种中庸之道塑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德,使中国人形成了中庸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处事作风和人格境界。我理解的中庸之道则是一种平和的态度,不挣扎亦不平庸,从容而淡定。为人处世不偏激,同时有自己的原则、有所坚持。这正是一种内心与外界的平衡,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内心与外界的“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体现出了“和”的思想,修身是自身内部的“和”,是一种对于“和”也就是内心平衡与个人能力平衡的不懈追求。齐家则是指小环境的“和”,也是自己与身边环境的“和”,有内心的平衡来影响并带动小环境的平衡。治国则更大一层次,而最终的平天下则是最高的平衡境界:由内及外、循序渐进的来逐步完成自身的平衡直至自身与外界的平衡。许多国学大家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但是我不敢苟同,诸如自强不息、忠孝传家等等精神在我看来是中国人追求“和”的体现。所以我认为“和”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真正的精神与精粹。围绕“和”这一核心才衍生出许许多多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德,然后被放射到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流传至今。这个“和”字所体现出的思想包括了“天人合一”、

“天下为公”、“贵和持中”、“和而不同”等多方面的精神。同时“和”也是辩证统一的,多角度多方面的探寻才能发掘出它的意义所在。正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和”的不懈追求,才有了中国文化强大的融合能力,有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第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传承。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因为这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信仰。现今社会国人信仰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更显得弥足珍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来重塑国人的信仰是很有必要的。一个守不住自己传统文化精神的国家注定是不能强大的,只有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净化国人的思想,让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传承下去,中华民族才能够真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也是一笔绝无仅有的财富,它以其悠久的历史、神奇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来自东方的神奇文化有着让西方人赞不绝口的奇特魅力,似乎中国传统文化之上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商业开发,我们可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同时也可以取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物质方面的意义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复制的,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现在它掌握在我们手中,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其发扬光大。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持一颗谦卑、敬畏的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篇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大学教育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希望。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的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于今年来多元文化的影响和不同属性文化历史的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本文从传统文化教育的思想及方法等诸方面论述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进行进一步阐释,同时对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认知情况问题提出一些新的建议,希望能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认知;大学生

Abstract: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isthehopeforthedevelopmentoftheChinesenation.CollegestudentstoChinesetraditionalculturalcognitionincertainextentinfluencethedevelopmentofthecountryandthegreatrevivaloftheChinesenation.Becausethisyeartomulticulturalinfluenceandimpactoftheculturalhistoryofdifferentattribute,universitystudents'valuebeingmadeagreatimpact,thisarticlefromthetraditionalcultureeducationthoughtsandmethodsandotheraspectsdiscussestheimportantcontentofthetraditionalculture,andthetraditionalcultureofmodernsignificanceforfurtherexplanation,atthesametimeforcollegestudentsto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cognitionproblemsbroughtforwardsomenewSuggestions,hopingtoontheirhealthygrowthandrealizetheirownvaluemaximizationhelpful.Keywords: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perception;Universitystudents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教育全球化应用而生,与之同时出现的是对教育全球话带来的影响与反思,包括如何应对全球化教育中的多元与冲突,教育多元与冲突致使现代教育中青少年文化认同的危机。笔者认为认同危机与多元化并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我国的特殊情况有关。文化的历史属性与教育不可跨越历史的规律,决定了我国文化的独特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根基,但因为诸多原因,传统文化呈现出很大的断层。我们青年一代,在出生时,就已经处于文化的断层,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么不了解,要么有严重的误解。我们这遭遇文化缺失的一代人,面对的这样一种格局,已经是非常严重的倒金字塔形状,如果任其发展,将有严重的后果。

尤其是大学生做为国家的未来,一方面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一方面又缺乏全面清晰的认识和体验,这极为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作为当今时代的中坚,日后的国之栋梁,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只有加强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才能加强整个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才能提升本国的综合水平,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下,保持自己独树一帜的民族精神。

一、中华传统文化

1.中华传统文化及其内容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产生,发展,创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包括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也包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既包括中国

古代教育,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既包括中国古代艺术,也包括中国古代史学;既包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也包括中国古代宗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

2.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几千年的心血结晶,它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民族智慧和无可限量的创造才能。它深深植根于全世界华夏后裔的心灵之中,成为一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可把全世界华人华裔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这条精神纽带曾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团结凝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历经磨劫,却是百世长存。今天,这条精神纽带同样为祖国统一、人民团结继续发挥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

3.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探索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了解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中国当代与未来的文化建设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当代和未来中国文化建设和创新,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培养诚信知报的高尚情操。

二、中西教育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文化基础不同。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仁爱的人格和他以仁爱为核心的思想体系都充分体现在《论语》之中,《论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培养符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仁智勇三者统一的人才;二是培养能够立己立人,修己修人,亲贤忠君,爱民尊贤,为政以德的大政治家。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弘道与行道,志向与德才兼备的君子或者志士。

先秦儒家文化既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也重视其在个人发展中的作用。礼记》大学篇关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叙述论述了儒家文化关于教育的过程和步骤,也清楚地表明了儒家文化对教育作用的看法,即通过格物致知达到诚意,正心从而达到修身的目标,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积极为促进各自家庭的和谐美满和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即治国、平天下。儒家教育强调个人发展,但任然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以完善人格为目标,以群体和谐一致为个人发展的基础,这是孔子教育思想与西方教育思想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伟大之处。

西方教育文化与中国教育文化的差别很大,西方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个体主义。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强调个人的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鼓励独特风格。这种文化心理助长了西方对多样性的追求,造就了以多样性为特征,多元化思想共存的西方教育理念。多样性在西方教育制度方面得到充分地体现。

1.认同

随着全球化发展趋势,现在的许多媒体很商业化,“西化”、“韩化”宣

传使我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淡化,正处于社会化阶段的青少年从服饰发型、饮食和歌舞到对国外生活价值观都极度模仿推崇,出现民族文化认同危机。

但绝大多数大学生也都认为有必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肯定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模糊肤浅,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但总体上大学生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充满信心。

“仁义礼信忠孝廉耻”道德标准对大学生仍然适用,仅2%的学生表示“从不这样认为”,53%的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很重要”,另有45%的同学认为“有规范作用”。

“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古代读书人的思想,大部分学生(69%)表示现在“仍会考虑”,且24%的大学生认为“那一直是我的理想”。

2.知晓

调查中很多大学生连国际节日和本国传统节日都分不清,而国外情人节和圣诞节在他们中却很受欢迎,对中国本土宗教的了解也令人担忧,有个别大学生甚至认为基督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此外,社会媒体对本国文化宣传不到位不全面。

对四大文学名著,“都没有看过”和“没有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的受访者共计5%,而“多次看过”、“都看过”和“看过其中一两部”的比例分别有21%、32%、43%。

在对传统文化艺术以戏曲为例的调查中,有81%的大学生对戏曲不感兴趣,非常喜欢和非常讨厌的人都不多,分别占4%和5%。81%的被调查者家里“只有一部分”文房四宝。

对于TV11京剧方面的精彩演出,35%的同学表示“没兴趣去看”,12%的同学表示“看了,兴趣不大”,18%表示“看不懂”。而京剧作为中国三大国粹之一,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未来祖国的栋梁,对她的了解却越来越少。令人担忧的是,若干年后,会不会没人懂京剧而让她消逝。

另一方面,61%的同学表示对琴棋书画等传统技艺“部分了解”,1%的受调查者表示“精通”某一门传统技艺。69%的同学表示“很有兴趣”进行传统文化方面的学习。

而在传统文化知识方面,还有人对孔子了解一点点,只知其与《论语》有关,对于出生地是曲阜、有三孔、儒家学派、联合国孔子教育奖等一无所知;还有2%的大学生认为“吃粽子”不是端午习俗。夸张一点讲,这就好比西方人不知道有圣诞老人,这是多么的遗憾。仅有31%的同学知道中医中药和书法京剧并称“中国三大国粹”。38%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座右铭,31%的人没有座右铭。25%的人不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只有39%的人会写毛笔字。只有21%的人知道国歌的原名是什么!„„

在对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方面的途径调查中发现,“课本知识”和“各类书籍”是主要的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但是获取传统文化的方法却有待改善。虽然课堂教育是获取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但从调查结果来看,这种方式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可见“媒体与活动”等社会效应该加强。

追根究底,中小学学校教育阶段是学生成长很重要的阶段,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主要形成于这个阶段,但现阶段我国教育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

但是大学阶段的学习也不为时过晚,但这个阶段的文化教育也存在一些问

题。一方面由于学科的专业性造成大学及其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不重视,除了中文系学生没有人愿意专门研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就业需要以及国家对大学生英语的硬性要求,使得大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英语上,无暇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学校也忽略这方面公共课程的设置。大学课程专业性强是因为国家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本无可厚非,但由于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大都来源于中小学课本,调查中认为自己对祖国文化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学校课堂的学生比例几乎高达60%,到了大学更是忙于英语和专业课的学习,再加上大学很少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硬性指标列入考试内容,所以造成他们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断,对于这些文化他们只有偶尔从媒体中去了解。

图1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来源比例图

3.态度

金盘托着金橘传到我们手里就成了玻璃盘托着玻璃杯,很遗憾,让它失去了高贵!`

大学生普遍认为有必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其中,认为“十分必要”的占41%,位居第一;认为“有必要”的占39%,位居第二。

被调查者总体上呈现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四成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不抱乐观态度。

大学生普遍感觉大家都西化了,传统文化将近被放入博物馆了;认为优秀传统文化不该被遗失,遗忘,应该由我们继承发扬下去。我们应该有着对它的认同感和继承的热情,应该以新形式包装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下社会发展十分重要。但大多明显缺少这方面知识的了解与学习。我们应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对大学生如何加强中华传统文化认知的建议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的因素主要有学校、政府、社会三个方面。为了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分别从学校、政府、社会三方面提出建议

1.学校教育

1.1把传统文化教育课设置为必修课

【篇三】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高一(5)郑筱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远且延绵不断,在坎坷跌岩中始终未曾终绝,这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广容度、同化力和凝聚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为本位,即伦理政治型文化,中国文化的伦理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制度。与世界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是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人阶级社会的。由家庭形成家族,由家族形成宗族,由宗族组成社会,进而构成国家。因此,整个社会血缘亲情意识是相当浓厚的。宗法制度土壤里孕育出来的中国文化因而带上了浓厚的伦理文化色彩,比如孔孟儒学,其整个体系都是围绕着人伦道德而展开的。中国伦理政治型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是巨大的,积极方面表现在重人伦道德,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能培养人们的道德觉悟。加强道德修养,使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而消极面主要体现在:一是重人伦,轻自然,这使得中国长期以来不大注重对客观自然规律的探索与研究,自然科学始终处于落后发展状态;二是重礼治,轻法制,在这样的文化土壤里是根本不可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三是重群体,轻个体,个人在家庭、宗族和国家中的地位是极其卑微的,一言一行均得符合家族和国家意志,处处都得体现群体的绝对“义务”,否则便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文化为主体,其他文化作为补充的多元文化结构。儒、道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素质,其文化因子已深深地焙在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之中。儒、道两家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的占主体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人文文化倾向,文化的内容一般说来可划分为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文化;二是涉及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人文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二是以“义利关系”为中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对集体主义的价值认同,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有着深厚的根基。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有哪些现实意义呢?

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传统文化的问题。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虽然有封建性的糟粕,但也有大量的精华,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优秀遗产,使之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我认为用于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传统文化精华是:第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使人们在现代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勇于拼搏,全力开拓。第二,先义后利的精神,正确处理义利关系,要在平等、公正、诚实、道义的前提下追求利润。第三,求是务实的思想,脚踏实地地搞现代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第四,“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坚决抵制欺诈、坑害、挖墙角、使诡计、不正当竞争、不讲信誉等现象。在人际关系方面,“和谐’’的环境有利于经济增长,稳定的政治局面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特性和心理品质,它形成于以往的岁月,却渗入了每一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凝结着每一时代人们的思想结晶,包含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创新和发展,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于未来的一种价值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生命活力,才得以使中国传统文化历久不衰,生生不息。这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所不可比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当今的素质教育的意义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理论吸收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根植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厚土,又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与精神。它既是中国的,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闻发与新运用,又是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它既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焕发了新的生命活力,又给马克思主义入学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它必将在更高的层次上指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素质教育的伟大实践。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优秀遗产,这些思想精华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取得更伟大的成就,就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篇四】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谈一谈你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认识

谈一谈你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认识

俯观当今国内外,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和其之间的交汇融合已成大势所趋,在经济发展迅速的当代中国,如何建构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先进文化,已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思考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与中国的现代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总格局下,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在经济全球化、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现代化过程中,文化不断拓新,既守护和继承传统又背离传统、走向现代的双向逆反运动,正构成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演变的一大奇观。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丰厚的宝藏,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包括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穆斯林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中国民族文化,哲学文化等,是东方整体观念、普遍联系、综合思维模式的典范。它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它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

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的哲学思想虽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确实有很多东西是值得继承和弘扬的,如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强不息的奋斗、厚德载物的宽容以及“仁爱”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立己立人,达己达人”的处世原则等。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因此,我们要主动、积极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将文化精华化为我们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体存在的一部分。还应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文化心理中自觉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要求自己,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宽厚仁爱、有创新意识的中国人。

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东部和西部、城市和乡村在文化

发展水平上也有很大差异。因而要把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建设中统一起来,肯定需要有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因此,在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使各民族的文化继续各具特色,又必须扬长补短,升优汰劣,在世界多元文化的广泛参照中,坚决把人家先进的东西“请进来”。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更丰富多彩并在科学技术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才能跟上现代生活的步伐。

因此,我们需要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了建设更美好,更和谐的未来,也为了让我们的现代生活过的更灿烂,更丰富多彩。

【篇五】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我对传统文化“礼”的认识

我对传统文化中“礼”的认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摘要:我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也是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就不能不说到礼,那么,礼究竟是什么?这是涉及到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重要问题。”礼”是中国社会特有的思想与行为规范体系,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本文主要对传统文化中“礼”的一番理解进行了阐释。

关键词:传统文化、礼、认识

一、“礼”的起源关于“礼”的起源,自然应该追溯到原始时期的祭祀仪式。许慎《说文解字》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近代学者王国维考证说,卜辞中的“礼”像是用两块玉盛在器皿中去作贡奉,表现的是对祖先或上帝的崇敬。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礼”引申为宗法制度中的行为规则,形成了一整套以区别尊卑贵贱亲疏为内涵的意识形态。再后来,“礼”由宗族内部扩展到国家的政治生活领域,就形成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到了西周以后,被进一步发展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核心政治思想,这就是完整的“礼治”理论体系。

二、“礼”与传统文化

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来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代的“礼”文化绝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视为礼仪之邦,礼乐文明史中华文明的象征,是区别于异域文化的根本标志。礼治模式是华夏传统对人类文明贡献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生存发展之道。可以肯定的说,“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并浸润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结构,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模式。中国自古崇尚儒学,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著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和调整。几千年以来,随着“礼”学的不断改进,逐渐演变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三、我对“礼”的认识封建礼数中的“礼”即孔子口中所谓的“君君、臣臣、子子”,而孔子曾在《礼运大同篇》中阐述了理想社会的思想,摒弃了传统的等级制度,由此可见,“礼”不仅仅只有维护传统文化及社会体系稳定这一个属性,它应该有着伦理道德及等级制度双重属性。而自从民国以来,中国的礼仪制度在不断变得简单化、人性化,吸收了西方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礼”,只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需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已经脱离了原先为封建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本质,而是维系社会良好风气的道德规范。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可以不再受到“礼”的约束,甚至把儒家文化等一味地看成是陈腐的,而把西方文明看成是完美无缺的。实际上,我们所鄙弃的只是“礼”中的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占据相当分量的高尚的东西,我们还是要继承并发扬;而在另一个方面,西方的文明也不见得完全像我们所见所闻的那样人性。随着中国的一步步发展,“礼”无与伦比的魅力必将会再度大放异彩,使世界眼中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文明、开放的民族,而中国当然就是一个文明、开放的国度。可以说,中国的形象,将会因为“礼”而更加亮丽,清新。

参考文献:

⑴董晓:走进民俗学(3)《礼仪》与民俗——谈谈精神民俗(一)[J];文史知识;1998年10期⑵彭林:礼与中国传统文化[J];文史知识;2001年11期

【篇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国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

日前,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地对“中国梦”进行阐释,一下子触动并点燃了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中国梦”。作为当代大学生,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弘扬千年流传积淀的熠熠生辉的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与魂。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孕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这种独特文化赋予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梦要实现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现中国梦这两者之间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存在于一个统一的过程之中。(——P31)。

“传统文化是一面镜子,是一部教科书,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华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智慧、道理,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起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这些精华不可丢。”中央党校哲学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杰结合黄帝文化,谈人的品德、生活风气,旁征博引、举一反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重要价值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中崇礼尚义、“百善孝为先”的道德风尚,“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大同世界、天下一家”的美好理想,“忧国忧民、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价值理念,“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特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实践意识,“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的生态伦理„„这些无不蕴含着现代性力量。今天,我们提及中国梦的实现,提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有一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当今世界,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历史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了丰厚滋养,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文化发展的维度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了我们的文化自觉意识,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底气和文化自尊理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

传统文化塑造坚毅品质。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无数鼓舞人心的励志故事。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毅力、有韩信受胯下之辱的隐忍。传统文化丰富人的内涵。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有着许多珍贵的传统文化,这里有唐诗宋词的风韵、有琴棋书画的艺术、有宽容仁爱的修养。用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塑造人的修养和气质,从而促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亦即“中国梦”,在实现中国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强国梦的过程中,我们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涵的真正力量,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是中国人的万年祖德,是承传之大根大本,我们中华儿女当知当学。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

根,是我们的魂。融会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是建立信念的力量和源泉,是实现身心和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然而传统文化不是自然而然地融入先进文化的,传统总是一个特定时代的反映,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必然具有局限性,从来都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扬弃,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比如封建伦理道德中的三纲五常、忠孝观、节烈观等只不过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而已。这种极不平等的道德制度严重束缚了人的自由和发展,像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我们应当毫不犹豫地抛弃。而像儒家的追求仁义,道家的崇尚自然,墨家的主张兼爱互利,法家的主张依法治国等不同派别的思想不仅在封建社会中起过重要的作用,在当今社会还有其重要的作用。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刚健有为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与中庸尚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现实中更有着不可忽略的积极意义,我们应该将其继承和发扬。积极响应十八大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价值,我们要善于挖掘与传承。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自信和实力,眼光与气魄,这些都和她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