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二年级作文
导航

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

2021-01

第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8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8篇)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文(8篇)

1.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

包一中高二(1)班马跃

提到中国古典文化,人们自然而然的会想到儒家、道家、法家等;然而很少人会想到阴阳家名家杂家小说家等等的古典学派,更没有人提及“诸子百家”中剩余的那一百多家学派了。为何儒家、法家、道家会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下脱颖而出,其余各家却在历史的长流里销声匿迹了呢?来看看儒家的发扬历史吧!

在孔子时期,儒学刚刚创立,同样,也很不兴盛。孔子本人有着治世之愿望,却也只能在鲁国为吏。随后他周游列国,推荐自己的思想,却并不为人看中,在周游途中还几次险些丧命。可见,儒学并不为当时时代所认同。

儒家被奉为正统思想,是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认同后才产生的。汉武帝为了更好地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需要一种能够顺应集权统治的治国方式与思想指导。而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说法,很好地反映出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因此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假如没有董仲舒的话,儒学是否会对中国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还是未知的。

然而时代跃迁,现如今,儒学传统离人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了。让现代人将几千年前的学术奉为圣典也颇不现实。如今信息文化交流速度得到了难以想象的提升,也不可能再产生一个像董仲舒一样提倡“惟‘儒’独尊”的思想家;就算有,也不会被当今时代认同。

传统需要继承才能够流传,而继承则需要当代人对传统的认可。很显然,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已经没有那么高了,中国传统文化目前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界。犹如杨修口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如何让古老的观念能够活在当代,以生机勃勃的形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呢?

要想让传统文化能够长久的流传下去,不得不对他进行一些变化,让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如今的“传统文化”与历史上真正的传统文化也有很大不同。文化必须活在各个时代中,必须成立在不断的探索与重建中。这或许会改变甚至否认一部分原有的文化,但若不这么做,现今的传统文化就会很有可能沦落为未来的糟粕文化,民族历史也就变成了真正的历史。

2.重拾文化,共创未来

包一中高二(2)班郭占斌

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口号充斥在我们的周围,但传统的文化却与我们渐行渐远。如何重拾文化的厚重感成了每个炎黄子孙所要解决的难题„„

不可否认,西方引导的近代化和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高科技的享受,但随着地球资源日益加速的耗竭和生物圈环境日益严重的破坏,它也逐渐让人类走向了一条慢性死亡的道路。不仅如此,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世界变小,而人心与人心却逐渐的远离„„重拾文化所带来的理智与和谐成了指点人类未来的道路指南针。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我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其优良部分依然对我们有着无穷的启示意义。现在看来此问题实在多虑。上至治国,下至为人都有的数不胜数的至理名言——“天人合一”指导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要我们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逝者如斯夫”则给予我们无穷的历史感„„

中华文化首先给了我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早在两千年间孔子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样一种坚韧的精神才有了我们历史的源远流长与文化的博大精深,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

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也同样带给了我们深远的影响——那就是爱国情怀!一个国家即使再富裕,再强大,也要有忠心不二的人民的拥戴与支持。面对磨难,只要登高而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无数的炎黄子孙必然团结一致——这就是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力量!

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同样是文化留给我们的财富——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指导我们树立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同样丰富,其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如此便造就了无数名留青史,顶天立地的英雄核心品质——淡泊名利,不受诱惑,视死如归。激励一代代中国人成就自己的英雄梦想!

当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完美契合时,美好未来指日可待!

3.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包一中高二⑵班杨颖

道可道,非常道,中庸之道,大道也。仲尼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甚

至矣乎!”

观中国泱泱五千年岁月长河,你会发现,古代建筑常常具有高度和谐统一的对称性。如故宫以中轴线为准的双侧对称格局,气势恢宏;又如孔庙两旁耳房对称,颇显文化中正之风。和谐统一的对称性体现了古人对完美的追求。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即提出通过不偏不倚,无过而不及的原则与方法达到的最合适,最恰当的完美状态,此即为中庸也。

但在当下,提到中庸,人们往往会误解为毫无追求的中庸,而谈及中庸之道,人们则常贬指为庸碌无为的生活状态。更有甚者,将中庸之道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批驳为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思想,只从字面上曲解中庸之道的含义,可笑,可叹,可悲!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对中华民族整体的精神面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时,孔子本人即是“中庸”的典范:“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样德才兼备的类型是中国人时至今日心目中评价机制的最高标准。譬如法国总统奥朗德绯闻缠身,花名在外,中国老百姓心中或不齿,但毕竟是国外的总统,大可一笑置之;可若换做是中国的主席,国人心中的标准形象则为德才兼备,中正平和,既不失领袖风范,又不乏文雅气质,与孔子所述文质彬彬君子者何其相似。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价值天平中,或多或少都会以中庸的砝码为称量标准;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又不知不觉,在血液中流淌着中正平和的中庸思想。

中庸之道同时还是一种处世哲学,深刻反映在中国人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上。国人对“不卑不亢”这四个字尤为推崇,受了屈辱要不卑,受了赞誉要不亢,如韩信之于胯下之辱,孔子之于圣人之称。孙文先生当年设计中山装时,便以四方袋表示礼义廉耻,衣领紧闭表示严谨治国,而中山装更是风靡一时。在当下,西装革履,举止优雅又成为了办公,商业之间与人交际的良好开端。尤其是在大都市,更有不惜重金者参加礼仪培训,只为待人得体有礼。一切的一切,无一不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在国人的处世哲学中深刻地折射出来。

中庸之道还是中华民族颇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在社会政治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极左”思潮占据主导地位,引发了一场动荡的十年浩劫。改革开放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成为时代主旋律,同时实行稳健笃行的政策,才有了这近四十年的国泰民安。凡事无过无不及,方可使中国成为世界浪潮下的中流砥柱,稳健前行。

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中庸思想深入国人骨髓,但对中庸之道的看法却随着时代推移与社会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新一代的80后90后,开始追求自己的个性,挑战传统文化中公认的中正平和,希望创造属于自己的时代。相较上一代人的安土重迁的故乡情怀,他们更愿意外出闯荡;相较上一代人的结婚生子的家庭观念,他们更希求浪漫的爱情。有人说中庸思想的传承受到了挑战。但是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国人对于道德底线的标准是千百年来统一相承的,只不过,在新时代,中庸之道不应成为束缚人们张扬个性,发展自我,创造事物,改造社会的桎梏,而是指导人们在无过无不及,即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追求与众不同的价值观标准。如此,中庸之道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方能源远流长,迸发出新的活力,为新时代注入改变与创新的新鲜血液。

4.中国精神

包一中高二(2)班郭雅曼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纵观华夏五千年,历史的长河携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滋润着中国大地,养育着龙的传人源源不断,川流不息。

仰望苍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炎黄子孙奉行的处世准则;回眸文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中华民族自古崇德尚义的传统;追溯历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是中华儿女追求梦想,百折不回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与华夏文化息息相通,它们在时代的摩擦与进步中不分彼此,文化是民族孕育之下的文化,民族是文化熏陶之下的的民族,其二者都流淌着中国华夏鲜活的血液,它们的结合为国家,为人民,为全世界跃动出了新的希望。

这是一个平凡的民族,这又是一个不凡的民族。

纵观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再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直至儒学逐渐跃居正统。到后来的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甚至是今天闻名全国的孔子学院。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屈辱与抗争,经历了碰壁与变革。流失了多少珍贵的的文物,毁坏了多少难以复原的古建筑,被迫割去了多少土地,牺牲了多少无辜百姓„„即使是如此坎坷的中国道路,中华儿女也未曾遗失了那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但曾有人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的发展起到的是阻碍作用,理应完全舍弃,顺应时代的潮流。其实不然,没有传统,又何谈创新呢?没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又何来的民族底蕴呢?没有之前的探索与拼搏,又何来今天的适应国情而又独具特色呢?一部中国历史,足以令观看者眼花缭乱,令世界各国感叹东方醒狮的后发力量。面对这样一个饶有兴趣的提问:“如果再生为人,您愿意生在哪个国家?”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恩比思索片刻,明确回答:“我愿意生在中国。”他以历史学家的眼光给出的理由是:“中国今后对于全人类的未来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鲁迅先生曾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论述:“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当我们沉沦在民族的危难之中时,是什么使中华民族一雪前耻,步步崛起的呢?是中国精神!

但何为中国精神呢?{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小说}.

“中国像一个巨大的立方体,在排山倒海的浪潮中,它会倾覆,但在浪潮退去后仍顽强的矗立在那里,以另一面正视世界,永不消失。”中国精神标志着中华民族待人处世的方式,深远的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中国是礼仪之邦,古语曰:“礼者,敬人也,敬人者,人恒敬之。”自古儒家的“礼”、“仁”和三纲五常约束着我们要“敏于事,而慎于言”,万事都应以礼为先,以仁德为准则。古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今有“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

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由此,无论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群众,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是中国精神的承载者和践行者。最美司机——吴斌,忍着剧痛,以超人的意志力安全停车,保证了全车人的安全;乡愁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台湾老兵信守承诺,将战友的骨灰罐带回大陆,一一安置;林俊德——中华民族的铜墙铁壁,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坚持在工作,有限的生命被放大,绽放出一朵倔强的马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实一切中国精神都源于一个词—爱国!这真正是将中华民族凝聚为一体的精神动力。

冰心曾写下诗一般的警句:“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撒遍了牺牲的血雨。”中国,这个沉沦与抗争并存的民族凭借着中国精神在百年的风雨中挣扎和拼搏,却依旧屹立不倒。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中国大地,中华民族,中华儿女,百年激荡,百年拼搏,百年奋起,中国精神将传承着经典文化,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连接着国家与个人,描绘出一幅新世纪的宏伟蓝图„„

5.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包一中高二(1)班韩仲英

中国传统文明在世界向来是神秘、古老的存在,正如易中天所说——文明是液态的。而中华是水,上善若水、兼容并包,天下莫能与之争纯朴、素洁。什么信仰都没有,反而可以容纳所有的信仰。

中国传统文明是特有的对农耕文化的沿袭和传承,不可否认的是,她历经岁月的荡涤仍然经久不衰,同样不可否认的也是,她与现代文明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撞,甚至受到了现代中国人的无情地忽视。究其原因,有些人就是大老粗一个,没有多少文化情怀。他已经习惯了现代社会所带给他的一些习气——自私、盲目。对于传统文明粗略浅薄,可能仅限于端午节要吃粽子、清明节要扫墓等等,唯一了解古代文明的途径就是被改了又改的古装剧。对于这样的群体,就算是专家学者声嘶力竭地呼吁、宣传,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话,也只是一些文人学者的无病呻吟,因为生计在他们心中才分量最重,至于传统文明之虚无缥缈,对于他们来说,不如一餐饭来得实在。有些人,他们似乎是在这个社会的最高层,不用为生计奔忙,可他们同样没有对于传统文明的意识,生意、金钱、享受充斥着他们的头脑。对于这些人来说,传统文明之廉价,远不如一个商业订单来得痛快。最后少数的一些人,文学爱好者、学生群体,这其中不乏有古代文化的研究者、爱好者,仅仅是少数的他们,在支撑着传统文明。其实,在国人心目中早已有一些观念已根深蒂固,那就是传统文明的印记,可他们存在的数量已经少之又少了。在这方面,传统文明也难辞其咎,她的范围实在是太广博了,有没有一个既定的概念,以至于大多数人对于她的存在是模糊不定的。

提到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首先要想到的便是孔孟的儒家思想。不论是上述所说的哪类人,提到孔子,也总会想到论语,也总能“学而时习之”的背上几句,这些都是儒家思想传承几千年来对中国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从骨子里或多或少带有儒家习气。礼义廉耻、道德伦理、忠君报国等等,这些思想在国人心中都形成

第二篇:《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作文》

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作文(小学三年级)

2005年春节晚会有一道靓丽的风景,那就是各省献上的对联。品赏这些对联,我们不但对伟大祖国的名胜古迹、人文历史、矿物宝藏等有一个了解,更能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止是品对联,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其它许多艺术形式中看到璀璨的民族传统文化:诗歌、绘画、书法、文房四宝、茶艺、京剧、刺绣、民俗节日、剪纸、皮影戏你就会从中发现传统文化的伟大艺术魅力,挖掘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请以“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定,不要写成诗歌

可以写八月十五会什么吃月饼,端五节为什么吃粽子,腊月二十八为什么做八宝粥来吃,春节为什么吃汤圆,„„

[写作点拨]

(一)话题理解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体现出本国家或民族独特审美情趣的文明,它是一种民族精神、气质、品质、操守的集中体现,也是百姓衣、食、住、行点点滴滴的生活积累。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实,传统文化的气息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得到。它跳动在民族乐器二胡哀婉而凄美的弓弦上,闪烁在国粹京剧色彩斑斓的脸谱上,绽放在异彩纷呈的民俗节日中,传扬在脍炙人口的中华诗词里总之,传统文化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写法提示

传统文化内容浩如烟海,要想在一篇文章中把所有内容都涵盖是不可能的,所以,写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化虚为实,以“具体”诠释“抽象”

“传统文化”是较抽象的概念,写作时,化概念为万象,用具体的文化形态——诗歌、绘画、书法、文房四宝、茶艺、京剧、刺绣、民俗节日„„

25在陕西省临潼骊山人祖庙的西北方,有一巨碑,上面刻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十二种动物的形象,被称为“十二像石”。这块“十二像石”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古时候,先有天干与地支配合的“干支纪年法”。在实践中,我们的先祖觉得干支纪年法比较复杂,不易在民间流行。于是,有人建议以十二生肖来纪年,这一建议得到了黄帝的首肯并命仓颉具体承办此事。这年正月初一,即召令天下所有动物到黄帝宫殿前候选。动物们获悉此讯,个个欢呼雀跃,纷纷争先恐后准备赴会。其中牛知道自己腿脚迟缓,便在大年三十晚上就离家动身,结果赶了个第一名。第二个赶到是虎,第三个是兔,第四是龙,后边排着是蛇、马、羊、猴、鸡、狗、猪、鼠。龙本来生得威风凛凛,浑身鳞甲,闪光发亮;双目溜圆,宛若明灯;银髯金须,随风飘拂;虎蹄鹰爪,驾雾腾云。美中不足的是头顶光秃秃的,似乎缺了点什么。当龙刚从潭中跃出水面时,一眼发现了大公鸡。只见大公鸡不仅羽毛漂亮,而且头上还长着一对美丽的角,不由地抨然心动,上前向大公鸡借头上的角。大公鸡摇了摇头说:“不成,我明天还要参加生肖竞选大会呢!”龙说:“你的角长在头上也是多余,就凭你那一身五彩斑斓的彩衣,就准能入选。”大公鸡爱听奉承听好话,有心把角借给龙,但还是舍不得。正在这时,爬来一条大

蜈蚣说:“鸡大哥,你就把角借给龙大哥吧,你要不放心,由我做保怎么样?”大公鸡见有蜈蚣做保,便答应了。龙万分欢喜,并满口应承生肖竞选大会后立即将角还给大公鸡。再说老鼠与猫本来是一对好朋友。猫贪睡,临赴会前,猫对老鼠说:“明天一早你叫我一声好吗?”老鼠点点头说:“好,我一定叫你。”就这样,猫放心去睡大觉了。老鼠一觉醒来,天已经不早了。它赶紧去叫猫,见猫睡得正香,心想:何必多一个竞争对手呢?便撇下猫独自走了,结果是最后一个到场的。

26生肖竞选大会好不热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树上栖的全都聚到了一块。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黄帝从百兽百禽中挑选了十二种动物,给它们排次序。黄帝心想:牛虽笨拙,但身材魁伟健壮、力气大,又来得最早,决定牛排首位。老鼠长得不起眼,来得也最晚,应当排在最后。黄帝话音刚出口,老鼠灵机一动,赶忙跳到黄帝面前说:“要说大,还得数我。不信请让老百姓